文武俄力娩黃俄-下三(終稿版本)
作者: 徐澤榮

歷史話題

更新於︰2020-06-09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下冊-國共兵史尋真索隱系列之三:尋找國共各二高層被冷落的墳塋

筆者按語:本書章序大致依照先同盟會國民黨及其軍隊,後共產黨及其軍隊來做安排,但是並非沒有例外,此為文理不得不然,敬請讀者理解。本文尋墓四記,頭二記主人公是同盟會國民黨及其人士,後二記主人公是共產黨及其軍隊人士。史書歷來幾無專門尋墓敘事,此文庶幾可算現代史記首創?

一、松口謝氏昆仲國府賜墓倍享哀榮

史家評價忠實追隨孫氏二紀的謝逸撟、謝良牧昆仲,乃為「我國近代史上最早表示擁護孫中山民主革命主張,從事民主革命活動,積極參加推翻滿清封建專制統治的華僑群體傑出代表。被孫中山贊為「愛國愛家玉樹芝蘭佳子弟」。其中謝良牧於同盟會中地位,甚至可與黃興比肩。與孫氏結婚剛達一年的宋慶齡,甚至曾將自己的秘書「蘇州美女」徐寶華介紹與謝良牧結婚,得子康基(後成美國大學教授)。革命勝利之後,謝良牧出仕,謝逸橋歸隱。

鑒於謝逸橋、謝良牧對辛亥革命和創建共和所作出的重大貢獻,1928年,由國民黨梅縣黨部主持,地方駐軍協助,在梅縣松口元魁塔下山崗隆重舉行謝逸橋公葬大會。謝逸橋紀念碑建於元魁塔前,碑高十米,卻無碑文。1931627日,國民政府發佈命令追悼謝良牧,並特給治喪費。數月之後,其弟謝適群在廣州市沙河東沙馬路茶亭對面,即現在的廣州動物公園北門東側,為謝良牧修建了一座墳墓,墓碑連基座約合六米多高,上刻「良牧先生之墓」六個大字。碑座正面刻有國民黨元老居正為之撰寫並題書的墓誌銘。

謝逸橋墓                          謝良牧墓

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居正撰謝良牧墓文及銘文——「蓋以彰其遺烈令聞」——如下:

君謝氏,諱良牧,廣東梅縣松口堡人,少遊學日本,憤滿清失敗,與湖南黃君克強等,聯絡各省志士,陰圖改革,適孫公中山自歐至日,組中國同盟會本部於東京,推孫公為總理,君為會計部長,赴南洋各島籌設分部,成革命軍供給之基礎,返國進行革命事,豎義旗於廣東饒平之黃岡;庚戌、廣州新軍之役挫後,江蘇趙君伯先走英屬庇能,擬趨緬甸入雲南,君以地險人疏,且內地事非無可為,力阻其行,籌十萬金謀再舉,遂有辛亥三月二十九日攻督署之事;武昌起義,君瞷知水師提督李準有悔過意,闢眾意,招致加盟,而廣東光復,不血刃焉;民國成立,君被選為參議院議員,時袁氏勢盛,君燭其奸,乃彈劾之;民國六年,北平督軍團謀亂,君與海軍總長程璧光謀護法,率艦奉孫公南下開元帥府於廣州,奉孫公命奔走燕趙間,粵軍回粵,因無後顧憂;民國十年,國會以非常會議舉孫公為大總統,將出兵北伐,而陳炯明叛變,孫公出駐永豐艦,時勢危迫,左右有勸其暫避凶鋒者,君獨持不可,即在艦上就中路討賊軍總司令職,號召討逆,陳氏去粵,國民黨改組,君被任為中央臨時執行委員;未幾,孫公歿於北平,君亦優遊滬粵間,不與聞時事矣。計自同盟會成立以來,凡革命之措施,君皆居中任責,堅苦卓絕,口不言功,身亦不及祿。民國二十年六月,疾卒廣州醫院,年四十有八,葬黃花岡之原,越數月,君弟適群將塋修治完整,因伐石紀其事。君元配李,生女懷琛,適番禺周氏;繼配徐,生子康基。

銘如下:

志遂矣!心瘁矣!功成不居。

籲嗟兮!今之介之推。

1937531日,國民黨當局頒佈褒獎令,褒獎謝良牧及其兄長謝逸橋。

二、筆者沙河尋找謝良牧墓原址記事

惜乎謝良牧墓後來蕩然無存,原因過去長期未明。筆者就讀中學乃位於沙河頂,文革休學時期筆者偕友常在周遭騎車逛蕩,那時便從無見過圖片中之極壯觀謝良牧墳塋。網載,1985年謝良牧子謝康基曾與同鄉溫盛湘來尋其父墳塋,不得,失望而歸。

2017122日,筆者第二次來到動物園北門,尋找謝良牧墓原址,此次進入園內尋找。四處踏察之後,筆者懷疑北門內之東側科技館、地震站後面高崗數株大樹環繞的那幅空地,即為謝墓遺址。此地點軍事上可扼守1911年建成之沙河旱橋、廣九鐵路。筆者曾作猜想:1938年日軍大亞灣登陸後,利用廣九鐵路進犯廣州之時,曾與粵軍於此發生激戰,炮擊疑為粵炮兵觀察點的墓碑,致碑及座轟然倒塌。然而,地下棺槨也許仍在。201726日,筆者又到海珠區大學城廣州市國家檔案館追蹤謝良牧原址。經過兩位館員電腦查找,發現:文檔既無謝氏卷宗,地圖亦無謝墓標識。7月中旬,廣州獨立女作家盧潔峰告訴筆者,經其遍訪動物園老員工得知,謝墓乃於1957年平土地拆墳塋建動物園之時拆除。初時拆下謝墓墓碑,移置南面張民達墓後,以後不知所蹤。

不過,筆者瞧見製於1930年代的地圖上,有著庚戌廣州新軍起義烈士墳場標識。這就證明起義失敗以後,潘達微當時無須如同當今某些作者所說那樣,「冒著生命危險收殮烈士遺骸」;「頂著壓力收收殮烈士遺骸」方為符合事實——早於黃花崗起義,就有俠客被允許將庚戌新軍起義烈士收殮的!我國文字歷史——不僅是現代史而且是近代史,咋會這樣偏頗!年輕史學家們面臨的任務會是多麼繁重!

次日,筆者前往先烈中路小學調查,該校退休教師楊志軍(女)證實,當年「東沙馬路茶亭」原來就在該校門口花池部位。該校張校長(女)答應再向本校一位年逾90的退休教師核實。謝良牧墓原址現接近找到了!下一步是找到謝良牧與元配李氏所生女兒謝懷琛的後代,疑在番禺;與繼配徐氏所生兒子謝康基的後代,似在臺灣。

20172月初,廣州市考古研究院宋中雷先生微信答覆筆者,正確的請求重建沙河頂謝墓或者另建黃花崗代墓的程序乃為:由謝良牧後人寫信予廣州市文物局。宋氏又說:「沒問題的,祇要有這封信,文物局就會有意見回復。辛苦您了!」

2017210日,筆者拜訪了松口鎮銅琶村謝逸橋二孫謝理炳,向其通報尋找謝良牧墓進展,以及告知他應寫信去廣州文物局文物處請求勘探、重建謝墓。他高興地答應了。他讓一位子侄帶筆者上山瞻仰謝夢池墓,筆者亦自行瞻仰了謝逸橋墓。未幾,謝理炳將信寄出。

24日,廣州市考古研究院勘探處答覆有意勘探,但需得到文物局批準。儘管文物局會否批準尚不可知,但是筆者已生感慨:「籲嗟兮!願半遂矣!幸遇韓荊州!」

恢復謝墓一事,筆者如今認為,最好可以選擇黃花崗烈士陵園一處地方重建謝良牧墳塋,因為參觀人多。重建資金從何而來?國家當然有錢,但是可以採取國家撥款、社會捐贈雙管齊下方式。芸芸捐贈者中既有中國同盟會後代又有第四野戰軍後代,該是多麼寓意雋永。

各位讀者:若您本人或您親友曾經親眼目睹謝良牧墓並記得墓的確切所在位置,甚至藏有謝墓相片,請您儘早電郵聯繫筆者zerongxv@163.com,筆者再轉告廣州市考古研究院,以收恢復謝墓事半功倍之效。

三、尋訪郭松齡韓淑秀夫婦原葬墳塋

2011925日,風和日麗,筆者在一位舊識友人、一對新識姐妹的陪同之下,驅車前去位於瀋陽市東陵區深井街道辦事處轄下的魚樵寨、國公寨,尋訪郭松齡將軍及其夫人韓淑秀女士的墳塋。熱心的姐姐事先不厭其煩,費了不少周折,方才打聽到了筆者尋訪目標的確切地理位置。漁樵寨村中有郭氏故居遺址——地塊雖明,原屋已毀。根據村中趙姓支書介紹,郭氏發跡之後,並無重建其居,任其簡陋狹小。可見郭氏從軍,原非為了發財。倒是今日某些村官的連院新居又大又靚,鶴立雞群十分紥眼。墳塋則在相鄰的國公寨的村外平緩起伏大田最高海拔之處(最多一二十米),離村有段距離。「國公」和郭氏並非一人,所以我們沒有去看國公之墓。兩村均無郭氏直系後代,似乎郭韓二人婚後並無子嗣。國公寨剛剛上任的村支書申恩存請來他的85歲的據說見過奉張——筆者懷疑他見過的應為少帥,奉張死時老父祇有一歲而已——的老父,一起帶領我們,驅車進抵墳塋所在地塊。祇見墳頭早已平掉,以利大田機械耕作,遺憾!據他倆說,棺材仍在原深,即在文革亦無掘出。老父回憶,因是叛將,當時墓前就無碑石,墓隆墓環倒是覆以水泥。

不過此處又起疑惑:墳塋原是兩座,其一應是郭氏夫婦合葬之墓,那麼其二該是何人之塚?筆者猜測:一可能是林長民的,二可能是被奉張下令三次才予「淩遲」絞死的李氏的應被絞斷了的頭顱的!從無文獻記載,包括林女在內的林氏家人——林長民的三個兒子此時最大的不過十歲,曾扶其靈回閩,葬其棺於家鄉。不管是在哪兒,林墓亦應找出、修復,供人瞻仰、憑吊。史載李氏在京葬於萬安公墓,家人無力私葬,北大出資公葬。李家並非赤貧,為何無力私葬?解放之後,為何沒像瞿秋白那樣被遷往八寶山革命公墓?文革之時串聯,筆者偕伴曾到八寶山革命公墓尋找李氏墓葬,十人遍尋不遇,未能如願,結果祇好改而集隊肅立任弼時墓前念誦毛氏語錄。筆者懷疑萬安公墓李墓祇是一座無首屍塚。奉張或有可能沒將李氏頭顱,交還李氏家人。這位梟雄既然能將郭氏夫婦暴屍三日,當然也就能將李氏頭顱傳送奉軍各部示眾,兩者目的都是為了遏叛。筆者猜測,對於共產國際或曰蘇共中央已經心存芥蒂的李氏,極有可能生前交代家人(含李葆華):吾死之後,勿與黨人相鄰而葬;不過也許祇為他是蘇共黨員,不是中共黨員。

筆者與申恩存父子於國公寨郭松齡夫婦

郭松齡夫婦被害後

年輕的申書記搓著雙手,興奮地說:「過了國慶,就找村裡頭面人物合計合計,看該如何修復兩座墳塋,同時向市裡省裡申請一些撥款。這是國公寨的光榮啊,青山有幸埋忠骨嘛!先烈為了我們流血犧牲,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筆者問道:「可是以前村委怎麼沒有想到這點?」「光顧了撈錢唄。」對方答道,「我的前任就是因為貪汙受賄,不久之前進了監獄。」

筆者將水代酒,灑在墳塋地塊之前一方黃色毛石之上;仰望眼前高達七八尺的青紗帳齊齊指向的藍天,不禁心中生發低迴長嘯:「作孽啊作孽!要是郭李二俠聽聞今日國中貧富懸殊、期權尋租日甚一日,怎麼不會氣得挺在墳墓裡面打滾,並且捶胸自問:我們的革命,難道錯了譜?」

後記:20131010日,《遼沈晚報》報道:郭氏死後,由於沒有子嗣,張學良主持將郭氏二弟郭任生之子郭鴻志過繼給郭氏。郭任生出資在瀋陽市東陵區「七間房」購買了20畝平緩坡地,意欲闢作郭氏夫婦墳塋,後因日本寇滿未能如願。郭氏夫婦棺槨由一鄭姓友人「暫時」葬於深井子鎮國公寨田野。1952年,郭鴻志方在政府、鄉人幫助之下,將郭氏夫婦棺槨遷葬於七間房。文革期間,郭氏夫婦墳塋遭到破壞,骨骸下落不明,甚至墳址喪失表徵。郭鴻志之子郭泰來後來終於找到郭氏夫婦七間房墳塋址,遂於該處(已變成居民區)取土引靈,挪至附近龍泉古園重建墓道。2013109日落成,瀋陽各界人士紛至遝來獻花行禮。該報還說,郭松齡韓淑秀墓從動議重建到最終落成,大約花去三年時間。相信刊於香港《開放》雜誌20123月號的本人上文,曾對上述郭氏夫婦墓道重建,起過促進作用。21014322日,筆者偕瀋陽友人驅車前去位於東陵區祝家鎮的郭松齡韓淑秀槨棺新墓之前行默哀禮。

四、劉安恭聯合朱德陳毅罷免毛澤東

除了謝良牧、郭松齡原葬墳塋,筆者還曾尋找過曾留蘇紅四軍將領劉安恭的墳塋。

網上這樣敘說(粗秀體為筆者轉)

——劉安恭(1899—1929)紅軍高級將領。重慶永川人。1918年,赴德國留學。在比利時加入過第三國際,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前後回國,先後在成都電話局和萬縣楊森軍中任職。1926年底因策動部隊參加革命之事洩露,遭楊森通緝而前往南昌。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翌年赴蘇學習。1928年回國,前後任中共中央巡視員、中共紅四軍軍委書記兼軍政治部主任、紅四軍第二縱隊司令,參加領導了紅四軍在贛南閩西擴大根據地的鬥爭。同年10月轉戰廣東東江,在指揮粵閩邊蘆下壩的戰鬥中身負重傷,不久光榮犧牲。

——當時紅四軍最高權力機構是前敵委員會,也稱前線委員會,簡稱「前委」,前委也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革命戰爭時期,為組織領導某一地區武裝起義或組織指揮重大戰役而設立的黨的高級領導機關。1927年年818日,中共湖南省委按照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決定由毛澤東、盧德銘等組成前敵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組織領導秋收起義。紅四軍成立後,再次成立紅四軍前敵委員會,由毛澤東擔任書記。192864日,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來信,信中認為前敵委員會應當設立,但又指示紅四軍「前委組織軍事委員會(即軍委),以朱德為書記,陳毅為士兵委員會秘書長」。面對部隊中因分兵引起的不滿情緒,毛澤東以前委書記的名義提出,由朱德任書記的紅四軍軍委暫時停止辦公,軍委機關改為政治部,並由紅四軍黨代表毛澤東來兼政治部主任一職。就這樣,「前委書記、黨代表、政治部主任都由毛澤東一人兼任,黨權、軍權、政權、人權以至財權,都具體地集中到了毛澤東一人手裡。」有了這些權力後,毛澤東的指揮就得心應手……

19295月上旬,中央又派劉安恭來紅四軍工作,劉安恭也是四川人,與朱德、陳毅是老鄉,劉安恭早年留學德國,參加過南昌起義,後又到蘇聯學習軍事。由於是中央派來的,又是蘇聯回來的,在軍事理論上很有一套,加上善於辭令,這使紅軍不少幹部對他很是佩服。當時紅四軍中毛澤東、朱德間在許多問題上都存在著爭論與分歧,因為劉安恭是中央派來的,所以朱、毛雙方都想爭取劉支持自己。當時,隨著贛南、閩西根據地的擴大,軍隊和地方工作都多了起來,在前委擴大會上,毛澤東建議成立紅四軍臨時軍委,臨時軍委在前委的領導下主抓軍事工作,毛澤東任命劉為紅四軍臨時軍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但劉安恭並不領毛澤東的這個情,他和朱德、陳毅間更談得來。朱德有了劉安恭的支持後,在紅四軍黨內軍內一些原則性問題展開了與毛澤東的激烈爭辯……

同年5月底,為解決紅四軍內部的矛盾,前委在湖雷召開了擴大會議。會議爭論的焦點是:毛澤東領導的前委是否「管的太多」、「權力太集中」,前委是不是「書記專政」。有人提出要恢復正式的軍委,以健全紅四軍黨的組織系統。爭論雙方都是出以公心,所以爭論起來都理直氣壯,各不相讓,最終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幾天後,劉安恭以中央代表的名義主持臨時軍委並作出決定:前委祇討論紅四軍的行動問題,不要管軍隊的其他事,並提出恢復紅四軍正式軍委……  

毛澤東認為,作為下級黨委的臨時軍委擅自決定並限制其上級黨委前委的職權,還迫切地要求恢復正式軍委,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正常的。隨即,毛澤東即在白沙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會議上以表決的形式通過了取消臨時軍委的決定,前委擴大會有41人參加,表決結果是,以36票對五票取消了臨時軍委。針對當時少數人把黨內分歧意見散佈到一般指戰員中去,使得前委書記難以繼續工作,會上,毛澤東向前委提出辭職,並請求馬上撤換書記,然後離開前委,去蘇聯學習兼休息。隨後,前委推選陳毅再次代替毛澤東為前委書記,這無疑對緩解紅四軍中的矛盾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會議還決定召開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

1929622日,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在龍岩城內中山公園旁的一所中學裡召開,出席大會的有前委委員、大隊以上的黨代表、部分軍事幹部和士兵代表,共50人。會議由28歲的「紅四軍代理前委書記」陳毅主持,會上民主氣氛很濃,代表有甚麼意見都可以提出來,既允許批評,也允許答辯。會上,代表們對毛澤東、朱德二人提出的意見最多,甚至有些過火。劉安恭一條腿蹬在凳上,像袍哥罵茶館一樣批評毛澤東「一切權力獨攬,搞書記專政,家長制」、「不服從中央指示」、「不服從中央調動」。劉安恭對毛澤東的批評,在代表中產生不好的影響,但作為會議主持人的陳毅竟然沒有出來制止,這也讓後來的陳毅感到深深的愧疚。

大會召開之前,因為陳毅是前委代理書記,所以毛澤東特意找到他,請他在會上出面肯定一下自己在紅四軍創建及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功績,讓毛澤東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提前打招呼到起了反作用。16年後,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七大預備會議上,康生突然向陳毅發難,指責陳毅反對毛澤東的這一歷史瘡疤,面對康生的咆哮,陳毅回憶說,當時我總覺得,既然是開會解決問題,就應該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而不是事先定了調子,等候大家的補充,而且,我當時認為,四軍是黨的軍隊,不是毛澤東同志一個人的軍隊,毛澤東同志的缺點和錯誤在四軍中是不是應該有一個公開的討論,於是,也就採取了一些激進的手段。

在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前委代書記陳毅,在講完革命形勢後,竟然公開對朱德、毛澤東二人同時開火,這讓毛澤東、朱德及其他代表都感到意外。會上,陳毅對毛澤東的指責最為嚴厲,他說毛澤東同志是家長式管理,搞得是一言堂,誰也說的不對,祇有他說的對,他說馬克思主義要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聯繫,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低估和信任不夠,是認識模糊……他批判朱德是舊軍隊裡面出來的,江湖義氣濃厚,甚麼都是一幫一夥的,搞的是家天下,不得人心。從來不重視政治思想工作,總以為自己就可以包打天下,那麼,還要黨幹甚麼?最後,連劉安恭也被他臭批了一通。最後陳毅又對毛澤東、朱德二人說到:「你們朱毛吵架,一個是晉國,一個是楚國,兩個大國天天吵,我是小國,處在你們大國之間,我哪邊都不好得罪。我就是怕紅軍分裂,所以,就請你們高抬貴手,儘快和解為上。」在場的人聽後都大笑不止。對此,毛澤東異常惱火,他坐在那裡不停的吸煙,一言不發。會上,陳毅的發言得到了紅四軍多數官兵的贊同。會後選舉時,毛澤東、朱德二人都落選了,陳毅被選為前委書記。後來,據出席會議的羅榮桓、羅瑞卿、蕭華、譚政等人回憶,投票選舉時,毛澤東祇差一票,最終毛澤東落選。會上對毛澤東、朱德間的爭論做出的處理是,毛澤東身為黨代表、前委書記,應負較大責任,給予毛澤東嚴重警告處分,給予朱德以書面警告。會後,氣憤難平的毛澤東離開四軍到蛟洋去養病。

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閉幕後,前委書記陳毅給中央寫了《關於閩西情況及前委的工作計畫的報告》,報告中陳毅稱自己是個「過渡內閣」,並請中央派人來四軍主持工作。

——由於劉安恭背負歷史的十字架,被人指為「托派」。多年來,劉安恭的名字很少有人提到。19854月,總政有關單位經過認真核查和證實,從實事求是出發為劉安恭重新定論,確認為革命烈士,並為其立傳。民政部還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1985628日,蕭克將軍來南京開會,得知劉安恭的女兒劉邦昭住在此地,於是專門接見,同她談了很多。50多年前的往事,蕭克還記得那樣清楚。當談到有的人至今還說劉安恭是「托派」時,老將軍有些動感情的說:劉安恭怎麼會是「托洛茨基派」呢!他是在革命的低潮時來到紅四軍的,我一直和他在一起。他在戰鬥中冒著槍林彈雨,出生入死,犧牲在戰場上,是革命烈士嘛!

五、前往福建永定仙師尋找劉安恭墓

2012629日上午,本人(牛津大學訪問學者)偕黃小樑(中學校友)、曾欣林(表哥),乘何志誠(朋友)駕駛的新吉普車,由廣東梅縣松口鎮梅教中村(本人母親祖屋所在)出發,前往東北方向幾十公里外的福建永定縣仙師鄉務田村,尋找中共黨史之上唯一成功罷免過毛澤東的劉安恭烈士的墳墓。劉氏聯合於德於法結識的朱德、陳毅,三位四川老鄉遂行了此次罷免,並且得到上海中央的支持。劉、毛二人思想路線究竟有何重大分歧,前一節已做交代,應與民主建黨、建政有關。看來劉氏似為中共黨內繼陳獨秀之後的第二位民主派領導人。中共黨史雖有明確記載劉氏葬於該處,但卻從未展示劉墓照片,令筆者心中長期存疑:這是怎麼回事?

近午時分到達仙師,下車詢問村民,皆說不知劉氏為何人、劉墓在何處。一位民企老闆當即駕車引領我們前往仙師鄉民政辦瞭解情況。民政辦的溫主任和其下司法所的許所長(女)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但是,他們亦如先前村民一樣,對於劉氏及其墳墓一無所知,翻找出來本縣、本鄉中共烈士名錄翻閱,亦未找到任何有關劉氏的記載。我們當即為其下載電腦上面有關劉氏生平及其下葬情形介紹,他們方才相信確有其人其墓,當即報告本鄉黨委賴副書記。年輕的賴副書記凝視著筆者說,革命烈士是我的偶像,我們一定要設法找到劉氏的墳墓。 

在鄉政府機關飯堂循例享用一頓豐盛午宴之後,溫、許二位驅車引領我們前往務田村凹下村民小組,去找一位曾經當過60年務田村黨支書的顧興香老人。

皇天不負有心人,顧興香老人果然知道這位「紅軍大官」的墳墓所在,不過他從不知道這位大官姓甚名誰。顧氏生於劉氏去世之後足有六年,及長,方從他祖父口中得知劉氏葬於顧家田地旁邊。祖父告訴他:千萬不要去動這個墳墓,將來會有貴人前來尋找;那人是被紅軍戰士用竹床抬到位於凹下的顧家祠堂,驗明傷重不治,方才雇人掘墓無棺下葬的,地點在祠堂北側半里開外的一座黃土公山斜坡之上,叫做「打穀場河扡塘」(筆者疑為「禾扡塘」,扡,顧氏讀作qian平聲)。顧家祠堂如今已被夷為平地,上面鋪設鐵軌,一旁建成車站。顧氏又說,據祖父說,死者年約四五十歲。其實,劉氏死時才30歲(1899—1929),面部顯老應是流出鮮血腦漿模糊所致。

說完之後,顧興香老人拿起一把短鋤,引領我們前去河扡塘辨識劉氏墳墓。穿過一片竹林,跨過兩道鐵軌,走下一條小路,越過一道水溝,爬上一面陡坡,劉氏墳墓便赫然展現眼前:沒有墳包,祇有石磚一塊,青瓦數片用作標誌。時為下午二至三時,陽光極其燦爛,四周極其靜謐。

偉大的中共先知劉安恭烈士的墳墓終於被筆者發現了!此時距其戰死下葬已過了整整83年(1929—2012)。

六、驚悉顧家祠堂對聯嵌有澤榮二字 

筆者再次以水代酒(上次是在郭松齡墓前)灑在石磚上面,心中默念如下語句,告慰三尺黃土之下的劉氏遺骸:

在您短暫停靈的顧家祠堂,據顧興香老人回憶,刻有一副對聯,上書「紀念宗親光垂百世;公余視澤榮耀千秋」——下聯赫然嵌有「澤榮」二字!此事表明上天早已屬意於我不遠萬里來尋您的遺體。從此以後,您不再會孤眠於野,獨睡於郊了。你我同為祖籍四川,都曾留學歐洲,更為重要的是,均極懷疑毛氏。所以您和包括本人在內的千千萬萬中共疑假問真志士仁人的心是靈犀相通的。汝墳既出,河清有日,您安息吧! 

右上角處「公山黃土」即為劉氏墳塋所在

上帝還給了筆者下述啟示:其一,是的,作為軍人後代、兵家者流,本人並不否認軍隊統帥需要近乎獨裁式的集權;毛氏軍事指揮才能高於朱德、陳毅。是否高於過早犧牲了的劉氏不得而知。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正義一方軍隊統帥也是集權。但是,軍隊隸屬國家,為美國軍隊建立、保衛的國家乃屬民主國家。為毛氏建立、保衛的國家卻屬專制國家。如今證明深度危害華夏文明的毛氏專制思想,正是源於上述軍事集權。劉安恭能於毛氏青萍之末、彭德懷能於毛氏如日中天之時,遏制毛氏專制,有其巨大進步意義:垂範青史昭示後人。

其二,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劉氏恰於紅四軍根據地東移贛閩粵邊,靠近汕頭、漳州、廈門三處海口以便接受蘇援餉械之時「空降」朱毛部隊,並且強調模仿蘇軍建軍,筆者以為,很有可能是為中共武裝正規化後可以接受蘇援重型武器有關。曾經留學伏龍芝軍事學院的他,貫徹的應是蘇聯駐華最高軍事顧問施特恩的思路:一俟裝備、作訓重型武器完畢,贛閩邊、鄂豫皖蘇區紅軍,便可聯手進攻江浙、滬寧,直搗黃龍,速戰速決。

鑒於劉安恭曾於:

1918年前後考取官費赴德國留學,入柏林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 1922年後與旅德的章伯鈞等結識。曾在比利時加入第三國際,成為共產黨員,參加旅歐革命活動。/ 1924年前後回國到成都,應川軍將領楊森之聘任其軍部參謀,同時任成都電話局局長。後隨楊部到四川萬縣。

筆者有一心願:今後設法從柏林大學檔案、共產國際檔案、蓉電話局檔案裡尋找到劉氏肖像照片。

七、劉安恭後人情況及其被平反情況

    網載:

——劉安恭育有一女,名劉邦昭,19278月出生,其母顏琪章1930年去世後成為孤兒,在伯父和堂兄的資助下完成學業。19501月參軍進入二野軍大三分校學習。後來主動要求入朝參戰,分配到三兵團炮兵第六團任教員。1955年,從北京調南京軍事學院文化教研室工作,1957年到海軍學院工作,1963年轉業到南京工作至退休。由於多種原因,與親友失去聯繫。1983年退休以後,一個在總政治部工作的同學兼戰友,偶然看見劉安恭的名字,瞭解到有關消息,便告訴了劉邦昭,這時才知道父親已經犧牲,但是沒有被評為革命烈士,遂向總政等部門提出認定為革命烈士的申請。

—— 19498月,劉安恭的侄子劉邦榮(東北航校飛行教員)到空軍航空局報到時,通過當時臨時住在北京飯店的章伯鈞給朱德遞信詢問叔叔劉安恭的情況。朱德交章伯鈞一封回信,信中叮囑:「你叔叔已犧牲,你要繼承他的遺志,好好地為人民服務。」

——歷史,往往在經過時間沉澱後可以看得更加清晰。19854月,總政等單位經過認真調查證實,實事求是地為劉安恭重新定論:劉安恭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的堅定信念,是黨內為數不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紅軍出色將領。國家民政部批準劉安恭為革命烈士,中央黨史研究室《革命烈士傳》編委會同意為其立傳,褒揚革命事蹟。    

—— 2007年,中央電視臺、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出品電視連續劇《井岡山》,由執導過《長征》的金韜擔任總導演。劉安恭的革命歷程和浴血經歷,得以真實重現銀幕。扮演劉安恭的演員,正是金韜總導演。

 

劉安恭的外孫趙廣瑞(右高者?)、趙璞(左胖者?)。

鄭重聲明:本處尋找劉安恭墓記事,闡發觀點僅為本人所持,乃與同行各人完全無關。劉氏遺骸仍需取樣查驗DNA(其女住在南京),方能權威確認正身。應當驗明槍彈貫穿腦部由前還是由後——聯想劉志丹死因疑案。

八、曾率部懋功會師的何畏大浮大沉

何畏乃屬中共軍史之上一位重要人物。曾參加長征的海南人士僅有七人,何畏乃為其一,其餘六人為張雲逸、周士第、莊田、謝飛、雲廣英、符確堅和林青。作為知青,筆者曾經上山下鄉何畏家鄉海南瓊海長達五年之久,自然對他深感興趣,視其為寄同鄉,大奇俠。

何畏,海南瓊海博鼇玉堂村人,疑有越南血統,據說曾因捲入革命活動而被馬英政府驅逐出境。回國之後曾經就讀廈門大學以及黃埔軍校(五期)。參加過省港大罷工、廣州起義(期間入黨)、百色起義。其人作戰勇猛,智謀多端,性格倔強,脾氣古怪。曾任紅四方面軍第九軍軍長(政委詹才芳,副軍長許世友)、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國工農紅軍大學以及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紅軍大學政治委員、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等職。19355月下旬,何畏受命率兵佔領懋功。 612日,何畏率部在夾金山下的達維鎮迎接翻越夾金山的紅一方面軍,史稱「懋功會師」。1937419日深夜,何畏帶著警衛員悄悄離開延安,脫離了革命隊伍。此後,何畏的名字在紅色歷史中消失了。

過去對於「何畏脫離革命隊伍」一度解釋如下:

因為害怕黨內路線鬥爭禍及自身,加上身上帶傷欲作治療,何畏不辭而別南返歸粵。1946年回到廣州,進入位於珠光路的廣東省救濟院安老所「養老」——此時他才46歲而已。對於何畏這段曾被塵封數紀的「鮮為人知」的人生經歷,瓊海詩人李興川曾用詩的語言做過褒獎:

史頁聖封功勝過,忠魂無悔舞長戈。

入番始湧維新血,歸國高吟救世歌。

百色沙場寒敵膽,懋功戰役揭賊窩。

緬懷軍座千秋志,一片丹心照嶽河。

以往有人聲稱何畏曾經參與創建馬來亞共產黨、捲入越共武裝鬥爭,筆者認為不確:馬共、越共均成立於1930年,其時何畏早已回國參加中共革命。又有人說,解放前夕,時為中學教員的何畏及其夫人投入南京長江自盡,對於此說如今可以全然加以否定。

九、何畏脫離政治之後隱姓埋名老家

1955年,55歲的何畏回到闊別幾十年的海南瓊海老家,同原配夫人曾國彩和兒子何達梧一起生活。因為一向遠走南洋、大陸,回鄉伊始,村裡人基本上不識他,連兒媳婦開始都問:「伯爹你從哪裡來,要找誰呀?」在老家數年,他再無一絲一毫剛烈不羈,既從不談論政治,也從不透露自己在外生活經歷以及戎馬生涯,一直緘默寡言。平時多在家裡幹些輕活,以及為村裡夜校當業餘輔導老師;也曾經跟隨村裡人做過木工、泥工;偶爾社裡安排他幹些重活,他也從不推卸,毫無怨言。1960年,因為糧食緊張,缺醫少藥,饑屙交困的何畏在老家辭世,享年60歲。出殯那天,村裡的人都來參加送葬。臨終前,何畏對妻子說,他的舊同事都在北京,都當大官;又拿出一把上有銅片壓印「校長蔣中正贈」字樣的配劍,和一枚紀念勳章交給兒子何達梧收藏。文化革命期間,因為怕紅衛兵來抄家,一天夜裡,何達梧偷偷地把它們丟進河裡。

 

何畏軍長戎裝照片                 民間所立何畏塑像

筆者閱知此不禁掩卷而歎:何畏真是命大!在一無比專制國家,自身雖有沖出樊籠「汙跡」,還有戰爭遺留斷臂傷腿,竟能逃脫密如梳篦的中共歷次政審,安居廣州九年、瓊海五年,李特黃超之被槍斃不過其身,妻子兒子之被歧視不過其家,得享天年,可謂當代中國乃至世界奇聞。原因:山高皇帝遠乎?狡如小諸葛乎?

筆者找到謝良牧、郭松齡、劉安恭的墳塋依靠的是「循蹤踏察」,找到何畏的下葬之地,依靠的是「文獻檢索」。別人研究歷史,止於文獻檢索、口述歷史,筆者自己「加料」,還用循蹤踏察、現場索隱(聯想刑偵術語「現場取證」)。

十、據傳:罵張聞天以及槍指毛澤東

懋功會師後,193587日,紅四方面軍政委陳昌浩派人請到總書記張聞天,試圖說服他接受張國燾的主張,要他拿出總書記的權威來,讓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揮師南下。紅九軍軍長、獨臂將軍何畏尤為暴烈,他拍著桌子吼道:「你像個甚麼總書記,我看你簡直像個漢獻帝——曹操手中的傀儡!」

據說,19358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沙窩召開會議(史稱「毛兒蓋會議」),會上,不少與會者希望張國燾能儘快接受並且實施中央的北上方針。然而,儘管毛澤東、周恩來等人費盡口舌,也未能使堅持北上和要求南下的意見統一起來。在一、四方面軍的聯席會議上,各執己見的雙方甚至發生了爭執。爭吵中,何畏突然掏出手槍指向毛澤東、周恩來。坐在右邊的徐向前見勢不妙一把握住何畏的手臂,奮力向上舉起,「噠噠噠……」槍聲震落了天花板上的積塵,整個屋子彌漫在火藥味之中。散會後,幾個警衛跑進會議室,祇見牆上到天花板上不規則地散佈著十個黑洞洞的彈孔。不過也有人稱:根據毛兒蓋會議記錄,該次會議的與會者中既沒有何畏,也沒有張國燾、周恩來。記錄還寫道:「朱德和張國燾因在前方指揮左路軍攻阿壩,未能參加會議。周恩來因重病也未到會。」故爾此一事件真偽仍然有待詳查。

十一、一份文史資料披露何畏投張國燾

一位名叫張之楚的共產黨(於1941年)變節者寫過一篇《回憶與張國燾相處的日子》,登在《湖北文史資料》2000年第二期(距今20年了)上面。文中言之鑿鑿地披露:「張國燾在四方面軍時,有個下屬軍長名叫何畏。張叛黨後何畏由延安投奔張,後來入了中統,當專員,是個閑差使。張國燾與何畏合夥,在重慶歌樂山農村養了幾百隻鴨,由何畏經營,出賣鴨蛋以挹注生活的不足。」根據此文記載,由延安投奔張國燾的中共軍官,還有前紅四方面軍的一位師長朱德崇、前八路軍的一位連長彭世福。

遺憾的是,大陸的各處「網頁搜索」、有關學術著作似乎皆無注意到張之楚的這篇文章,就像大陸的各處「網頁搜索」、有關學術著作皆無注意到已有文獻——沈志華主編《俄國解密檔案.中蘇關係》第一卷(1945.01—1949.02)(北京: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4),412——證明:毛澤東曾向米高揚承認,延安設法消滅了紅四方面軍三萬多人(應給算進了高敬亭部數千人)。專制制度之下的大陸官方中共黨史研究之不合規範、不合真相於此可見一斑。

筆者傾向於相信張之楚——他變節後曾與張國燾交往甚多——所說「何畏由延安出走後即投奔重慶張國燾」非假。外逃成功的紅四軍軍長祇有一個,沒有可能張冠李戴。如果此事為真,那麼就可以這樣認為以及推理:

(一)1938年至1945年,何畏先投奔張國燾,中統後委其為專員,七年期間並無歸粵返瓊。

(二)1946年,年僅46歲的何畏得以進入廣東省救濟院安老所「公費養老」,乃為中統對其所行善後安排。僅憑自身能力,何畏絕無可能被安老所接納,儘管少了左臂,有著腿傷。

(三)何畏暗藏一把上有銅片壓印「校長蔣中正贈」字樣的配劍,和一枚紀念勳章——應是國民政府授予他的勳章,說明他決絕情斷共產黨,心繫國民黨。遺傳給兒子何達梧,是想他攜此迎接或者會見國民黨。

(四)何畏滯穗歸瓊,也可能是執行中統策劃充當臥底,待到國方反攻大陸(首建臺瓊粵鐵三角),組兵接應。張之楚說,張國燾歸順國民黨後,其政治主張乃為推動國民政府接受議會政治、多黨競爭。何畏曾受馬英歐式統治,曾入民辦廈門大學,應有思想基礎認同「五四健將」張氏主張。

可見,何畏離延別共,並非拂袖而去,而是反戈一擊。何畏鬧「紅」十年(1927—1937),事「白」十年,匿名賦閑14年,歷史真相原來如此。對不起了,何畏後人,何畏鄉黨;不過,若干年後,也許你們會有機會紀念何畏不畏毛酋,棄共產主義投三民主義。

「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換得假共和。」國共、陸臺百年相爭,孰漢誰賊,孰王誰寇,眼看2049年前,就會有一終極結果。筆者無意評判何畏變節是對是錯,但可理解他是被毛逼上梁山(而他之前也曾逼毛事張)。筆者在此想說的是:以下失真的說法、做法不如及早撤銷——這並不意味著抹黑何畏:

——歷史埋沒了何畏對於共產革命的功績和英名。

——在瓊海市長坡鎮花果山上矗立何畏將軍塑像,是群眾的自發行為。

——當地百姓講,何畏將軍是中國革命的功臣,是海南人民的驕傲,海南人民永遠懷念他。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