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檔案卷名以及筆者簡評
作者: 徐澤榮

歷史話題

更新於︰2021-10-14 Print Friendly and PDF

書名: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

 

編譯機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出版機構:中共黨史出版社、北京國家圖書館等         

出版時間:1997~2007

存盤格式:PDF高清

 

網上推介: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問題,是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外關係史等學科的重要研究課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廣大史學工作者解放思想、衝破禁區、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在蘇聯、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問題的研究領域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而推動了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和中國近現代史等有關學科的研究,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但由於所能看到的檔案資料還比較匱乏等原因,對於這一大項的學術研究還只是初步的,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

 

筆者簡評:

出版過程長達16年(1997—2012),統共21卷的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譯的(A+B)=《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此次新揭檔案部分起1920年訖1943年,早已公開文獻部分起1917年訖1949年),實質應當分為(A)=檔案叢書(12卷)和(B)=文獻叢書(九卷)。只有(A)=12卷即第1、3、4、7、8、9、10、13、14、15、18、19卷,收錄的是以前基本未曾公佈過的檔案──譯自(C)=俄方聯合德方編輯的《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1920—1949)》1994年俄文版。(C)收錄重要檔案共2844件。另(B)=九卷即第2、5、6、10、12、16、17、20、21卷,收錄的是此前「歷來在我國各種報刊、圖書上發表的其他重要中文文獻資料」,冠名《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17—1949)》;(B)被打散納入(A+B)出版。舉例來說,《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一卷的卷名叫《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1925);第三卷和第四的卷名叫《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6—1927),第三卷為上冊(1926),第四卷為下冊(1927);第二卷的卷名卻異軍突起,另叫《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17—1927)》。以下各卷混合情況如此類推,廣州方言叫「梅花間竹」。這是誰想出的迷宮體例?應是「譯著不評職稱,編著可評職稱」思維作怪!

讀者必須牢記:其一,(A)是解密檔案,源自蘇聯政府以及軍方;(B)是包括社論、報導一類的公開文獻,源自中國報刊、圖書。不要以為(A+B)收的統統都是解密檔案,不要以為(B)中收有中方解密檔案,且訖於1949年;其二,(A)訖於共產國際解散的1943年,(C)訖於中共立國的1949年。1949-1943=6,這六年共產國際不存在了,聯共(布)卻仍然存在。筆者一度感到憤懣:「為何中文版(A)比俄文版(C)少收六年現成解密檔案?書名不是除了‘共產國際’還印著‘聯共(布)’嗎?這最重要的六年卻被有意刪去!僅收公開資料的(B)卻是訖於1949年,是否試圖魚目混珠?可見,較之(C),(A+B)的選材、選期都顯得very tricky。」但是後來經由牛津大學校友何宏博士代勞,查明:(C)=俄方聯合德方編輯的《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1920—1949)》1994年俄文版出了五卷,德文版出了四卷,少出一卷,應是出現兩卷並為一卷情況;由於雙方的項目主持人先後謝世,以及可能由於資金短缺或者外交干涉,這一套檔案集沒能夠繼續出下去,因此未能囊括1943年5月共產國際解散至1949年10月中共踐祚立國這76個月的涉題重要檔案。

中文版且可能對俄文版有刪削。筆者於此呼籲學界,若有機會:其一,應將俄文版和中文版對照,尋出中文版刪削之處(如果有的話),加以補足。其二,應與俄方合作,將俄德學術前輩未竟事業完成。

以下書名序號之下划了橫線之書乃為來自蘇俄國家檔案館藏,無划橫線之書乃為來自史上公開發有關表材料。不用多說:後者價值大大低於前者。如前所述,中國學術機構編纂出版「叢書」畫蛇添足,納入大量史上公開發表有關材料,形成21卷。本應分開出版。希望後學赴俄千方百計尋回上述第五大卷原材料,完成原始全書翻譯出版。

沈志華所購有關中蘇關係蘇聯檔案,涵蓋1921年至1949年凡22卷4500頁,不知有沒可能彌補此一缺憾。由他主編,業已出版的《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係》起於1945年1月,止於1991年12月。其中第一卷、第二捲起於1945年1月,中經1949年2月,止於1952年7月。這樣,兩套解密檔案仍缺1943年6月至1944年12月一年半也就是18個月的,何況上述於歐胎死腹中第五大卷所選檔案未必就與沈志華那套雷同。

縱觀兩套蘇聯檔案,都缺蘇聯工農紅軍參謀部情報局以及蘇聯其時派駐中國東西南北各地14個領事館(現在才四個)的檔案,一份都沒有。兩處有關中國工作匯告以及請示,合起來至少應有上十萬份之多。蘇共中央/共產國際做出奧援中共所有決定,許多得由上述情報局、領事館執行,以及得由它們做出效果反饋。這些個領事館,蘇共中央文件明說屬於間諜機構。另外,1949年以後,蘇共中央便將中共派駐共產國際代表團遺留檔案全部發還中共中央,自己沒留復件。以上所述三套檔案,也望後學千方百計赴俄尋找出來,翻譯、編纂出版。行動比話語重要啊。

也就是說,此種檔案史料蒐集工作,現在甚至還沒到「行百里半九十」地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01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1925).pdf

02      02  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17-1925).pdf

03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6-1927)上.pdf

04      04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6-1927)下.pdf

05      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26-1927)上.pdf

06      06  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26-1927)下.pdf

07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 (1927-1931).pdf

08      08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 (1927-1931).pdf

09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 (1927-1931).pdf

10      10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 (1927-1931).pdf

11      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27-1931)上.pdf

12      12  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27-1931)下.pdf

13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zip

14      14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zip

15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zip

16      16  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1-1937).uvz

17      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 (1931-1937).zip

18      18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1937-1943.5).pdf

19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1937-1943.5).pdf

20      20  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8-1943).pdf

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38-1943)

郵購通知

  如欲購買本人五種著作——其中四種精髓已作為和陳平對談節目內容在陽光衛視播出,且可有限落地大陸。本港、海外讀者請將您的郵購要求、收郵地址按照下址發函予我:

zerongxv@gmail.com或者zerongxv@163.com

    付款。海外讀者付款前提是您已或即開通PayPal。如何開通PayPal,網查即知。將款付到:waisbox@yahoo.com.hk

 

    五種中文著作書名、頁數:

 

    《抗美援朝決策真解》(424頁)

    《真相真理雙真集》(上下冊合訂。400頁)

        上冊:《蘇聯奧援中共餉械檔案尋蹤》

        下冊:《馬學勞動價值學說系列證非》

    《中國放收泰共內戰+東南亞共黨繳槍後》(二種合訂。378頁)

    《文武俄力娩黃俄》(上下冊合訂。503頁)

        上冊:《驚察五四百年造假》

        下冊:《國共兵史尋真索隱》

    《徐澤榮與陳平五熱點對話錄》(復印本。181頁)

 

    價格連上平郵寄費,每本本港160港元,海外30美元。若買全套(一個郵包寄送,較分開兩個郵包寄送貴),可添頭奉送全部電子版,全部索價150美元。空郵價格另議。

    存書業已不多,欲購從速。僅單獨對大陸讀者出售電子版,每本索價100元人民幣,付款方法另告。希各知照。

   謝謝關註!   

 

徐澤榮博士謹致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