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


告別戈巴喬夫
作者: 金 鐘

主編的話

更新於︰2022-09-09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在對「習近平政權何處去」的全球觀望中,戈巴喬夫(1931-2022戈巴契夫)八月底病逝了。很久以來,他是我心中的一盞明燈。當我1980年代,來到香港,選擇對中國共產極權主義作深入探索的價值觀時,海外政論界對毛澤東的「反修鬥爭」還是一片荒漠。我在《七十年代》任編輯時,建議並發表了《赫魯曉夫回憶錄》中文版被中共刪除的關於中國的一章(由執行編輯黎廷瑤從英文版中譯);1986年我在《爭鳴》又主持發表林彪的政變綱領《五七一工程紀要》全文。在我主編的《開放雜誌》上,更是刊發了大量蘇聯演變的報導和評論,資深蘇聯問題觀察家許行先生是主筆。1991年底,蘇聯宣告解體。打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的神話,我們直觀感到不能錯過:在1993年、2014年先後出版楊漫克著《蘇聯解體記》和許行著《共產帝國的隕落》二書,翔實的現場記錄與分析來龍去脈,為香港出版界所僅見。

 

戈巴喬夫去世,文明世界一致贊揚他和平方式解體蘇聯、埋葬共產黨的歷史功績。

蘇聯解體並非沒有遭到嚴重抗拒

隔岸觀火四十年,逐漸獲得有關蘇共失敗、蘇聯解體的清晰思路:

一、共產主義在馬克思宏大史觀的基礎上,列寧1917年透過內戰,建立一黨專政的蘇維埃政權,摧毀俄羅斯傳統下的資本主義文明。尤其在史達林(斯大林)掌權後,以階級鬥爭名義,屠殺數以百萬計的異見者(包括1938年清洗大部分老黨人),全國密布秘密警察與古拉格勞改營,經濟發展遠遠落後西方,國民收入下降,農產品不如沙皇時代。歷史證明馬列主義暴力實踐的失敗,必須改變。這是蘇聯-俄羅斯1950年代迄今的共識,連普京也說「回到過去是沒有頭腦」。

二、1953年史達林之死,是轉捩點。蘇共是一個講究正統的黨,「非斯大林化」尋求第二國際的靈感,「赫魯曉夫修正主義」由此而來。「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成為蘇共新路線,「二十大」開場鑼鼓震天。赫氏執政十年,1964年下台,奠定改革基礎。勃涅日列夫攬權十八年,1982-1985連續三任總書記逝世。為續帝國氣運,戈巴喬夫作為戰後一代精英,應運而出!1985年當選黨總書記。提出「公開化」(glasnost)新思維,1988年為布哈林、托洛茨基等前領導人昭雪平反。1990年,決定廢除憲法第六條,宣布放棄一黨專政。8月政變後葉利欽、戈巴喬夫宣布解散共產黨。

三、關於蘇聯解體,必須特別加以說明──蘇聯為聯邦制國家,源於列寧史達林的民族理論,他們早在1903年,即在黨綱上主張「國內各民族有自決權」。列寧更解釋自決權是「政治自決,即分離和成立獨立國家的權利。」十月革命後的蘇共八大黨綱,改稱為「各民族有國家分離權」。因此,蘇聯憲法(72條)直到最後都規定15個加盟共和國有「保留自由退出蘇聯的權利」。有了這樣的理論和憲政依據,進入民主化改革時,早就不滿蘇聯併吞的波羅的海三小國1988年率先發難,宣布脫離史達林主義的單一制蘇聯而獨立。東歐波蘭等國繼起造反,1989年聖誕節中共死黨羅馬尼亞獨夫齊奧塞斯庫夫婦,被起義者槍決。進入1990年,葉利欽當選俄羅斯蘇維埃主席,宣布俄羅斯共和國獨立,並退出共產黨。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宣布獨立,「華沙條約」也宣布解散──在此大廈將傾之際,爆發1991年針對戈巴喬夫的「819政變」。

這次政變證明習近平所謂蘇聯解體「竟無一人是男兒」,完全不符事實。政變不僅調動軍隊、軟禁戈巴喬夫,而且策動者八人幫,包括副總統、總理、國防部長、KGB頭子、國安會主席……但是,他們三天便告敗落,給了葉利欽登高一呼做英雄的機會。葉逮捕了八犯、宣布共產黨非法。戈巴喬夫回朝後,也宣布辭職總書記,建議蘇共自謀出路,116日蘇共解散正式生效。接著四個月,各共和國紛紛獨立,KGB解散,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獨聯體」,其餘11個共和國跟進。到1991年聖誕日,戈巴喬夫下台,紅旗落地,沙俄三色旗升起,蘇聯正式解體。

 

蘇共三十年修正主義進化的結晶

可見,正是反改革的一夥「男兒」,加速了蘇共倒台、蘇聯解體。其實,整場戲的主角戈巴喬夫,從頭到尾,他的原意充滿改良主義色彩:將蘇共改造成一個民主、人道主義的政黨,然後善及國家。這是他事後多次談過、寫過的。而檢閱他的內政外交施政,確也有跡可尋(2000年後數年,他曾組建社會民主黨)……戈巴喬夫改革導致「亡黨亡國」是事實。自然引起世界性的兩極反應:    

一極是北京權力中心及其附庸的反應──令人想到1971年赫魯曉夫逝世,人民日報只發一小消息「赫魯曉夫死了」。毛黨的幸災樂禍早已發洩於1964年赫氏在政變中下台:大塊文章慶功,又派周恩來去探底,結果鬧出一場「馬利諾夫斯基策反事件」。今日因為要和普京套近乎,高層無一人敢於表示隱藏內心的敵意。我們知道,中共骨子裡頭,早已將戈巴喬夫定為「共運叛徒」。借題普京競選語言,咒罵「蘇聯解體是全民族的重大悲劇」。當然是指桑罵槐。冷靜觀察,從戈巴喬夫葬儀全方位看,人民沒有、官方也不至於忘記這位在俄羅斯歷史上留下無人可及的變革足印的政治家。俄通社論及戈巴喬夫任內政績,除了為被鎮壓者平反外,最突出的還是我們熟悉的台灣民主化的兩條:「開放報禁、開放黨禁」。而普京的權力來源仍然依附在俄羅斯獨立後的憲政普選制上。

    因此,對戈巴喬夫,「西方一面倒的讚揚」,完全在事實和情理之中!這是另一極的反應。西方政要名流,甚至沒有人說「但是」,沒有人將蘇聯解體後遭遇的困境,甚至出現今天的侵烏戰爭,和戈巴喬夫的「公開性」、自由化扯上關係,更不會將蘇聯解體視為戈巴喬夫改革的失敗。民族自決權,尤其在二戰後(成為聯合國宗旨之一),已是普世價值觀的不容置疑的核心之一。據我所知,那種認為蘇聯解體有助於美國獨霸全球的看法,並非美國民意和兩黨政界的主流願景,美國人都知道自己國家的問題並不輕鬆。他們寧要戈巴喬夫,而謝絕赫魯曉夫。在任期制下的政客們更明白在重要關頭作出明智的決擇,並非易事。

戈巴喬夫回憶錄描述過他怎樣從「二十大之子」走上清除「斯大林主義」,代之以擴大個人權利和民族權利的道路,他的「新思維」力圖將蘇聯被視為「世界公敵」轉變為民主世界的一部分。他特別懷念早去世的妻子賴莎和他在斯達夫羅波爾(邊疆區)度過的漫長歲月,每天的散步,是他倆深入討論蘇聯歷史的美好時刻(賴莎以哲學教授的智慧也是他後來的首席顧問)。他進入高層之前,已經多次訪問東歐和西方國家……無疑,戈巴喬夫時代的出現,是史達林死後,蘇共不間斷走向開放和改革的結果。二十大揭幕,歷經三十五年(1956-1991)的曲折跋涉!赫魯曉夫的朝陽升起,必有一個耀眼的夕陽西下。

 

    歷史為毛共反蘇作出裁判

    這樣一個歷史性工程,中南海的一群「打天下坐天下」專政者,不僅不能理解,而且採取極為蠻橫的態度,從彌天撒野的九評咒罵,發動胡天胡帝的文革反修,到聯美反蘇企圖糾集北緯「一條橫線」,不惜和「社會帝國主義」打一場核大戰──這是毛和美帝密謀而有案可查的事。可惜,毛皇帝遺詔未留、大局未定,1976年便駕崩而去。蘇修大業十五年後,卻功德圓滿,終結了冷戰,也終結了那個狂囂二十世紀的蘇東共產制度,列寧史達林打造的共產黨被徹底埋葬。掘墓人米哈伊爾‧戈巴喬夫,時年六十歲,任蘇共總書記、蘇聯總統。吉人天相,他活到今天,長壽九十一。歷史作出了裁判。

    俄羅斯近年有一個「感謝戈巴喬夫運動」,經濟學家亞夫林斯基在葬禮上說:「今天,我們都是來向戈巴喬夫道謝的。感謝戈巴喬夫先生給了我們一次機會,但我們卻未用好這個機會。」──我們曾目睹這個機會。怎樣評價這個機會都不為過。因為無論蘇聯還是中國,為了這個帶來光明的機會降臨,已經有千百萬無辜的、善良的、優秀的人,付出了寶貴的青春和生命,他們屍骨無存,甚至連姓名也無人知。中國的悲劇性集中在蘇聯已經開始覺醒之後,這是令人惋惜的。換言之,共產黨若放棄山大王式的狂暴路線,「走俄國人的路」,無數的人是可以避免犧牲的。遺憾的是,中南海幾代黨魁陷身迷魂陣,談修色變。

 

    尋找中國的魔鬼終結者?

我們尋找「魔鬼終結者」的一群,從戈巴喬夫身上看到了「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這條真理的現代版。俄羅斯人經歷過慘烈的反法西斯衛國戰爭,他們面對史達林主義的頑強堡壘,則是採用堅韌不拔的理性、法律、公決和談判,達到寧靜的涅槃,也有如他們初始提出的「和平過渡」,不過,是渡回歐洲文明的社會民主主義。這樣大的歷史回歸,沒有流血,沒有戰爭,即使發動政變的八人幫及同夥,除一人自盡外,全部被保釋、特赦──在戈巴喬夫、葉利欽劃時代的功勳背後,是整體俄羅斯社會文化的瓜熟蒂落。

蘇聯民主化成功,正是八九民運血跡未乾時。引發多少「中國戈巴喬夫」的夢幻!中共掌權以來,不遺餘力、不惜代價,只是為了「鐵打江山代代紅」。他們扼殺了胡趙第二代,第五代紅小兵接班,習政權十年,正是在蘇共崩潰無一男兒站出來的噩夢中度過。如果假定這個銅牆鐵壁的共產黨,人民無法撼動,那麼,中國有戈巴喬夫嗎?……不由人想到在暗無天日的文革中,尚有林彪集團出頭殺毛叛逃事件發生,他們的《五七一工程紀要》不是也在弔民伐罪圖改革嗎?假如這位二號人物得宜,飛往伊爾庫茨克,與蘇聯手,後果又豈可小覷?

嗚呼,事過境遷已是五十年!戈巴喬夫以七年之功廢除一黨專政和實現民族自決,而且穩定至今,他留下的提示是,極權鐵幕內部的演變,發生本質的蛻化、顛覆是完全可能的。中國的前路何在?失敗的林彪事件,誠然證實中共權力高層並非鐵板一塊,機會永遠存在。但是面對中俄兩國歷史、文化、民族等背景的巨大差異,在中國重演蘇聯的和平變革,誰能樂觀?

 

( 2022-9-6紐約)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