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鄧小平不可告人的秘密
作者: 祈士坦

書評

更新於︰2011-09-30 Print Friendly and PDF

核心提示:鄧小平真正改變了中國,這部有關他的最新傳記是迄今最完整的、也是最有雄心的。但是新出版的由傅高義(Ezra Vogel)執筆的這部《鄧小平傳》是否也留下了盲點?

 傅高義(Ezra Vogel)執筆的《鄧小平傳》出版 

傅高義新著《鄧小平傳》

  傅高義(Ezra Vogel)

鄧小平是你知之甚少的20世紀最重要的領導人――除非你是中國人。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多數人完全明白,正是拜鄧所賜,他們得以擺脫貧窮,中國得以躋身世界領先的工業國家行列。然而在世界其它地方,T恤衫上印著的始終是毛主席的頭像。鄧在1997年去世,毫無疑問,在他的祖國以外,他很少被當作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當代政治家。

這有很多原因。毛之所以成爲了一個全球性的象徵符號,是因爲他發動的波瀾壯闊的文化大革命與當代全球性的年輕人反叛權威這一點是個完美的切合。即使全世界現在已更清醒地認識到他的罪行世所罕見,但罩在他頭上的那種蔑視法律的時髦光環依舊沒有消失。(在某些情况下,毛那種赤裸裸地擁抱群衆暴力的激情或許還增添了他的吸引力。)與此相反,鄧的市場化改革更加微妙,更加循序漸進,他的武器不是令人熱血沸騰的游行,而是達沃斯論壇上的講話。其成果儘管令人瞠目結舌,但很難說散發出了讓人心潮澎湃的魅力。

不過,鄧的一生是漫長的、非凡的,充滿了戲劇性,對全世界來說也意義深遠。他的一生值得被仔細爬梳。所以,我們必須感謝哈佛大學的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他把自己學術生涯中的很大一部分花費在編撰這部煌煌巨著――《鄧小平與中國的轉型》(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上,這是到目前爲止有關鄧的最有雄心的作品。傅高義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似乎仔細研讀了中國共産黨自1921年到現在發布的所有會議文件。(我不能說自己很羡慕他有這份苦功,但,這事兒總要有人去做。)

在此之前也出過幾本鄧的傳記――從用詞簡約的楊炳章(Benjamin Yang)、文雅的前外交家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到一絲不苟的分析人士邁克爾・馬蒂(Michael Marti),但是傅高義的作品可以算作是最完整、最有信息含量的一本。(莫裏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 曾經寫了一本書,認爲鄧小平和他的時代活力非凡,但是那本傳記中並沒有太多內容。)傅高義的作品钜細靡遺,這當然算是件好事。但是這本928頁的書中,有些地方也讀得讓人疲憊不堪。比如部分章節名稱是"經濟調整和農村改革,1978-1982"這種。如果你想專門瞭解鄧的職業生涯,你絕對可以在這本書裏找到;但是如果你想瞭解他的生活,那麽你恐怕會覺得這本書有點令人失望。傅高義或許幷不贊成工作是最重要的,但在某種程度上,事實的確如此。一本傳記,從文體上說,就應該講一個故事,最好還是讀者不必費力就能解讀的故事。基本事實是文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威廉・陶伯曼(William Taubman)在創作赫魯曉夫的傳記時,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他還是用諷刺的語氣完成了對赫魯曉夫的描摹。而傅高義則相反,似乎相當快地就跳過了他心目的英雄經歷過的困苦、黑暗的一面。鄧小平一生中大量的謎團、令人驚愕的幕後陰謀,以及四川人的辛辣氣息,在書中基本沒有反應。(譯注1:此處提及的幾本書的詳情見文後注釋。)

傅高義自20世紀60年代就經常去中國,多年來,他與鄧的親屬和中共內部高層官員建立起了密切的關係,這種接觸無疑豐富了他的作品。每當傅高義揭示出一些真正的爆料,往往都不是來自文件,而是披露了內部人士的觀點。我最喜歡的一句是鄧的小兒子所說的:"我父親認爲戈爾巴喬夫是個傻瓜。"

你可以認爲,這樣不經意的一句話是鄧的職業人生的基石,也是中國與蘇聯采取完全不同路綫的根本所在。1956年,已經度過30年坎坷職業生涯的鄧率領中國代表團到莫斯科參加蘇維埃共産黨第20届代表大會。就是在這次會議上,赫魯曉夫發表了决定蘇聯未來命運的反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秘密講話"。(譯注:2)像其他外國與會者一樣,在赫魯曉夫清算斯大林罪行和政策失誤時,中國人並不在場,但是他們很快就瞭解到了足够的信息。

戈爾巴喬夫在那時還是個年輕的自以爲是的傢伙,後來他努力推進赫魯曉夫在政治開放方面的想法,但從未建立起與之配套的經濟政策。鄧在那時則已經是一個經歷過數十年血腥政治鬥爭的老練的官員,因此他能够得出和戈氏完全相反的結論。他意識到,如果你的政治體制把領導人們奉若神明,那麽把他們還原成人的結果就會從根本上變得不穩定。最好還是把神繼續供在神壇上,同時把精力放在改善人民的日常生活上來。當他在70年代末掌權之後,鄧就决定首先把經濟放在第一位。儘管他和其他數百萬人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毛整肅,但他依然確定要維護毛主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超級英雄地位。

這被證明是一項令人驚异的成功戰略。鄧和他的黨內同志們在1979年所進行的改革成爲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脫貧行動。在過去三十年裏,中國擁抱了市場,讓數億人擺脫了貧困。如傅高義所寫:"當鄧在1978年成爲最高領導人之時,中國與世界的貿易總額只有不到100億美元。三十年之後,這個數字已經擴大了一百倍。"

毫無疑問,鄧擴大了很多中國人的個人自由空間,儘管他曾經無情地捍衛中共的領導地位,拒絕從根本上進行民主改革。1989年6月,鄧選擇用殘酷的武力鎮壓北京和其他城市的學生示威抗議,這給他的聲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污點。但是經濟自由化沒有止步,他向那些保守派批評人士證明了自己捍衛共産黨地位的能力,這一點不可小覷。傅高義花了大量篇幅描述鄧在1992年的"南巡",他在南巡中高度評價自己在70年代末期實施的經濟特區計劃。這次出行讓經濟改革者們更加大膽,讓他們在與對手的較量中獲得了巨大的優勢。中國從此沒有走回頭路,今天,世界都爲之嘆爲觀止。

在鄧小平76年的職業生涯中,前半段他一直追隨著偉大領袖,同樣也會忽視他人的生命。(據傅高義所寫,鄧在多年擔任軍隊政委期間,因無懼在必要時犧牲士兵的生命而名聲在外。)但漸漸地――或許是在50年代末餓死4500萬人的灾難性的"大躍進"時――鄧放弃了"毛主席永遠正確"的幻想。1961年,鄧在黨內一次會議上發表講話,說他篤信老家四川的一句諺語:"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鄧用他自己的方式向黨呼籲把經濟效率放在革命精神之前,毛當然理解這種呼籲是對他的路綫的一種挑戰。就是這種意見分歧讓鄧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後來又在1976年周恩來去世之後陷入了幾乎致命的絕境。鄧小平總共被他的對手打倒了三次――但每一次他又積蓄了更大的力量東山再起。

1977年,鄧第三次重返黨內,這已是黨令人矚目地實現了打倒毛的極端教條主義的遺孀江青和她的盟友(臭名昭著的"四人幫")之後的事。傅高義明智地緊接著鄧的這一次回歸而大書特書。據我測算,在這本928頁的書中,對1978年-1979年間事件的描述足足有263頁,鄧在這段時期最終成爲了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幷開始了他的改革計劃。他從其它東亞國家借鑒了許多經驗,但沒有公開這麽說。那些國家已經找到了一條威權制度下以市場爲導向的現代化之路。(或許最有諷刺意味的是,)其中就包括了"變節的"臺灣省。

美國人總是憑直覺把改革和創新與年輕劃等號,但是鄧在開展這一驚心動魄的變化歷程時,已經年過七旬。傅高義高超地把中國巨變的政治細節呈現在讀者眼前。
然而,他在描述鄧不那麽光彩的一面時,幷沒有展示出大師風範。僅舉一例,傅高義在描述1957年反右運動時,說鄧在毛的命令下主導的這場運動是"對55萬名被戴上了右派帽子的知識分子的瘋狂攻擊,這場運動摧毀了中國許多最優秀的科學技術人才,讓另外許多人被邊緣化。"他寫到:"一些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肆意批評政府官員,其實這些官員也有自己的困難處境。這讓鄧非常惱火。"僅此而已嗎?傅高義絲毫沒有提到這場運動受害者遭到虐待、被逼自殺、在勞改營中被判刑,以及被流放,有時長達幾十年之久。

當然,傳記作家用其書中主角的視角審視一切,這個理由無可厚非。如果我們僅聽對鄧小平的批評之詞,對他的一生就會有很多地方無法瞭解。但問題是,傅高義有些過于傾向于用黨的邏輯來解釋某些事件,比如說天安門大屠殺或西藏問題,有時人們就很難明白爲什麽其他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80年代初,鄧粗暴地阻止了黨內知識分子的一些自由對話,傅高義一本正經地說:"西方人認爲全能的上帝能够批判塵世間的統治者,但這幷不是中國傳統的一部分。"或許我在這兒漏看了什麽,但鄧和他的同志們傾畢生之力,根據一名德國猶太人(譯注:此處應指馬克思)的深奧理論來改造中國。這跟中國傳統有關嗎?奇怪的是,傅高義只要一提到中國傳統,就說党確定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不知爲何,對黨的批評就不能形成中國價值觀。

傅高義並非一貫殷勤有加,他的確提到了一些黑暗面,但總是小心翼翼,避之唯恐不及。他對鄧在1978-1979年間成爲最高領導人的描述絲毫不含諷刺意味,而是說:"那是鄧爲了党國的福祉而排擠了華國鋒的一刻。"他還提到,北京的民主墻在1978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了很多批判性大字報,那裏成了一個非同尋常的多元思想的集中地。"在那裏貼大字報的年輕人受到了他們新近獲得的自由的鼓舞,但由于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社會中,他們缺少經驗和智慧來提煉他們的判斷。"讓《人民日報》來寫的話也不過如此了。

毫無疑問,到今天爲止,傅高義是最詳細地講述了鄧小平的一生的傳記作者,他應當爲此贏得掌聲。如果不是他,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可能我們就不再有機會知曉。但是,這個故事仍然不完整。我在想,照此速度,那些被不爲人知的故事是否還有可能大白于天下。

譯注

1:楊炳章(Benjamin Yang)《鄧小平政治評傳》(Deng: A Political Biography,1998);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鄧小平傳;邁克爾・馬蒂(Michael Marti)《中國與鄧小平的遺産:從共産主義革命到資本主義演變》;莫裏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 《比較毛澤東與鄧小平時代》;
威廉・陶伯曼(William Taubman)《赫魯曉夫全傳》是得到了廣泛關注的一本政治人物傳記,有評價稱之爲"在宏大的歷史叙述中加上入木三分的政治與心理分析,使之充滿了喜怒哀樂,印證了一個時代重要人物的成長。"
 

2:該報告原題爲《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後果》,也被經常稱爲《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這個令全球震驚的報告全面清算了斯大林時期個人迷信、血腥統治、殘酷迫害的種種罪惡,開啓了"去斯大林化"的關鍵一步。

原文:The Skeletons In Deng's Closet 
作者:祈士坦(Christian Caryl)
發表:2011年9月13日     本文由"譯者"志願者翻譯並校對
作者簡介:祈士坦(Christian Caryl)是《紐約書評》專欄作者、評論家。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