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後」海歸的價值觀
作者: 李 劼

大陸傳真

更新於︰2011-10-04 Print Friendly and PDF

● 很多人對八十後海歸,影響中國民主化與社會進步抱有很多期待。那是一廂情願。這些留學生的人生觀已發生巨大變化,而環境限制也很大。


●中國到西方留學的學生將對中國有什麼影響?這個問題需要時間來回答。圖為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博士畢業禮的中國學生。(網上圖片)

自從年初中東茉莉花革命後,很多人都關注全世界僅存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的未來走向。後鄧時代的江澤民一代技術官僚,和新一代中共政客(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仍然是老革命的政策蕭規曹隨。在政治改革方面,與胡耀邦和趙紫陽相比甚至大開歷史倒車。

  如果中國民主的希望不在黨內的開明派,那麼它的希望在哪裡呢?本文想探討似乎被匆視的一群──「八十後」的中國留學生。本人現在香港工作,也是其中一分子。

八十年代以公費留學為主

  鄧小平上台後,因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把大量的中國大學本科畢業生送出去攻讀碩士或博士研究生,這個時候的留學形式幾乎全是公費。海外留學生完成學業後就要立即回國。這些留學生大都是國家的尖子,中國對其生活照顧非常優待。使他們回國與留在海外的待遇其實相差不遠。

  因為四個現代化的需要,當年留學海外的學生中主攻自然和工程科學的佔了大多數,而選讀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則少之又少。因此在這批學生之中對甚麼西方世界的民主、自由、和政治改革等概念瞭解甚少或不夠敏感。而且他們這一代都是剛在毛的閉關鎖國時代走出來,英語能力有限,對西方社會瞭解甚少。他們只關注如何在物質上令中國富強。同時,毛時代的政治恐怖令他們記憶猶新,心有餘悸,出國後都盡量避免與西方社會和人民接觸,採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ABC」的策略。

  時移勢易,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很多中國學生,包括中學、大學、以及研究院的學生,都不再受限於僧多粥少的國家公費留學名額,很多人都能夠靠家人承擔留學海外的費用,因而,自費留學生在八十年代後期大幅增加:

自費留學潮興起的原因

  一、六四事件後,中國政府曾一度減少公費留學的人數,主要是政治考慮,想減少西方國家對留學生在精神方面的污染。

  二、中國的經濟改革已進行了十年,大陸人民的生活水準不斷上升,很多家庭已有能力負擔其子女出國留學。

  三、雖說鄧小平時代仍然是一黨專政,但政治上的開放和毛時代相比,還是不可同日而語,中國人民到外國旅行、探親、工作、和讀書的限制都大大地減少。

  四、那時的中國高考仍然是千軍萬馬擠一條獨木橋,大學生仍然是天之嬌子,這可從六四事件上的絕食大學生和民運領袖的舉動和談話中看出。很多家長和學生看到在高中畢業後出國留學,是避開國內的殘酷高考,卻能在另一個國家取得大學學位的一條捷徑,即所謂的「高考漏」。況且當時中國社會上下都對外國,尤其西方的學位和文憑比較迷信,「海歸派」在當年確實是回國就業的一塊金磚。

  五、「六四」後很多中共的貪官污吏都對中共政權有一種不信任感,對自己和家人在中國的命運有所擔心,憂慮他們那些巧取豪奪的不義之財有朝一日被充公,自身也會被秋後算帳。貪官借子女留學海外之機,把財產轉移出中國,也是買了一個政治保險。時至今日的美加和澳洲等地都有不少這些中共貪官後代在「留學」──當中很多人無所事事,拿著大筆錢任意揮霍,華僑稱他們為「留學垃圾」。

  六、即便有不少的中國尖子學生有資格申請公費留學,但有些人偏偏不走此徑。因為公費留學被中國政府限制太多,因此,一些有意出國後不歸,希望在海外找到更好待遇和政治處境,而又不乏專業上的傑出才華的人,便自行選擇學校和爭取獎學金。互聯網的興起令這一切越來越容易。

八十後海歸的價值觀變化

  進入二十一世紀,到國外留學的中國學生更為年輕,他們大多數出生在「八○後」。因此很多人對他們寄予厚望,認為隨著他們陸續回國,在企業、公司和國家部門中擔任工作後,有可能潛移默化地給中國政治和社會轉型帶來重大影響。但筆者經過詳細分析後,認為對八十後海歸貢獻未來中國民主進程的作用,實在不應寄予太大的期望,問題在於這一代人的留學形式和價值觀都發生很大變化。 

  第一,從本質上而言,八十後與「六四」一代不可相提並論。前者生於文革後和物質豐裕的年代,加上六四事件後整個中國大環境的去政治化,導致八十後對政治泠漠,他們對個人價值的關懷遠勝於對集體和國家命運的擔憂,兩代在思想本質上已經不同。 

  第二,「八十後」基本上是自費留學,而家人和親朋的財政支持必不可少,靠自身賺錢出國深造者鳳毛麟角。因此與上一代的公費留學生相比,他們對祖國沒有學成後要回報的感情債,祖國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已是一落千丈。  第三,現時很多在外國進修的八十後留學生,與上一代不同,因為工作和移民的考慮,選擇的並非學位課程,而是學院式的兩到三年制的職業培訓課程。這類課程的最大好處是實用和畢業後容易找工作,但缺點是欠缺嚴格的學術訓練(academic training)和批判式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培養,因此他們不能成為思考如何改變中國的學者,反而是甘於溶入打工一族的茫茫大海中。

  第四,即使現時的留學生有意挑選學位課程,也因其對工作和前途的考慮,選擇實用性的科目,例如商業和金融等。因此,自然科學的號召力大不如前,而人文和社科等政治敏感和出路難的專業更是無人問津。

  第五,現時中國大陸的就業競爭已空前激烈,八十後留學生回國後時間多花在找工作上,無暇顧及或涉入政治領域。在他們眼中,生存是唯一的問題。

  第六,留學生在外國畢業後回國,進入國企和國家行政部門工作也很難,例如公務員。因為中共官僚出於對西方的警惕,普遍對留學生懷有偏見和甚至敵視。大量留學生回國,他們也沒有過去「物以稀為貴」了。即便有些人幸運地受聘,最後也必然被政府收買,名利綁架,成為中共體制內的一份子,難以對中國的民主進程有良性的有效的作用。 

  第七,少數的八十後留學生中確有一些清醒人士,他們經歷了中西文化和兩種社會制度的洗禮,知道中共的不可救藥。但與「六四」一代的敢作敢為不同,他們往往採取獨善其身的策略:畢業後嘗試移民,或回國後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避免與現政權發生直接衝突。

  所以,依愚之見,認為八十後留學生是中國未來民主的希望──似乎只是一種似是而非和一廂情願的錯覺。

(李劼,自由作者,現任職於香港灣仔的文科導師。jielican2009@hotmail.com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