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與小英旋風訪美
作者: 凌 鋒

台灣舞台

更新於︰2011-10-0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 維基解密公開台灣與美國的許多秘聞,也暴露台灣政壇許多內幕,不利於藍營多過綠營,影響台灣將近的大選。兩黨的外交競爭也就在美國開打,好戲在後頭。


●被視為馬英九接班人的台灣政治明日之星朱立倫在這次維基解密大爆藍營內部矛盾內幕後形象受損。(蘋果日報)

維基解密公佈第二批資料,涉及台灣的有近三千五百條,遠遠超過香港,說明美國對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視。台灣蘋果日報說,「政治人物遭脫光屁股」,有說這是新的官場現形記,也有藍營評論說,藍營打開了潘朵拉盒子;因為被脫光屁股的,主要是藍營政治人物。

  台灣的主要兩個政黨,國民黨與民進黨,從表面來看,一個是紳士黨,一個是草莽黨;一個是威權黨,一個是民主黨;所以在解密裡,就有不同的表現。民進黨平時內鬥公開,指名道姓,給民眾的觀感不佳,不如國民黨表面溫良恭儉讓,內鬥不會公諸於眾,而是含沙射影,局外人不明所以。因此維基一解密,民進黨是表裡如一,「意外」的東西不多;國民黨的東西,給人印象「果然如此」,以致拍案驚奇。

  然而沒有多少人不相信解密出來的事實,只是奇怪為何國、民兩黨的政治人物對老美是那樣的掏心掏肺?其實這很簡單:國民黨與美國有歷史淵源,也是靠美國保護才得以偏安台灣,自然把美國當作自己的主子來「匯報工作」。民進黨是民主政黨,與美國理念一致,一樣需要美國支持,才能免被中國統一,當然也把美國當作忠實的合作夥伴而無話不談。

  因此國民黨忙於轉移焦點來擺脫被動局面,利用蔡英文訪問美國,故意拉開戰線、拉高嗓門,製造藍綠對決態勢,淡化解密的尷尬,維基解密事關國民黨的,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馬英九的綠卡,二是兩岸關係,三是他們內部的爾虞我詐。

美掌握馬英九綠卡,以便操控馬

  首先是馬英九綠卡。這是二○○八年總統選舉時綠營對馬英九的質疑。他開始否認,後來承認有,但是長久沒用而「失效」。馬的競選對手謝長廷認為這涉及誠信問題,因為「失效」要通過法律手續,而不會「自動」。馬以後就一直拒絕回應,美方則拒絕評論。而美國政府網上有關馬英九的綠卡資料也消失了。

  這份密電資料見之於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於二○○八年六月廿日與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AIT)處長楊甦棣會面,詢及馬綠卡效力問題,楊回應,「概括地說,涉及綠卡效力的事都是複雜的。」顯然綠卡並未失效,否則一句話就講清楚了,有何「複雜」可言呢?其實在早些的二月廿一日,楊甦棣與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蕭萬長會晤,蕭承認美國有理由不想介入這起綠卡爭議,但美不出面釐清,就會無意間幫了民進黨。當時楊向蕭表示,將由華府決定如何回應台灣中選會的詢問,但美國政府有可能只會以「不評論」回應,蕭抗議這樣美方將讓馬續受民進黨攻擊。

  顯然這是蕭代表馬向美國施加壓力。同一份電文還記載蕭楊會後,馬英九外交顧問馮寄台轉交一份馬給楊甦棣的私函,要求美國公開確認馬「既非美國公民、也不具有永久居留身份」。楊並評論說,國民黨候選人明顯對此感到緊張,力圖要美國政府儘早釐清。而顯然綠卡還有效力,所以美方不能發表這樣的聲明。馮傅的密會當時被人撞見,但是馮寄台當時否認雙方談及馬英九綠卡問題。可見又是一個說謊成性的政治人物。

  馮也是馬的親信,後來被派為駐日大使。競選期間,謝長廷也與楊甦棣會晤,重提美國移民局中馬英九綠卡檔案被移除之事,並表示根據律師和私家偵探調查,馬的永久居留權身份仍有效。楊則說,他不相信馬的綠卡資料不翼而飛,並重申美國不想介入、保持中立。楊的回答在無意中洩露美國還保存馬英九的綠卡身份。而這也說明馬英九有「把柄」在美國政府手裡,使他的「傾中」不能不有所節制。所以二○○九年八八水災時,馬政府怕得罪中國而拒絕美軍救災;可是當解放軍要來救災時,美國不客氣透露馬英九的拒絕,並且強行派軍用直升機來台參與救災,馬英九不敢再拒絕。

馬有意模糊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

  有關兩岸關係,最主要有三點。第一點是二○○七年十一月,還是總統候選人的馬英九與楊甦棣會面時,馬英九指「一中各表」與「九二共識」,其實相當接近,可做為兩岸迅速展開談判的良好基礎。當天陪同出席的、後來成為馬英九國安會秘書長的蘇起更說,馬英九是刻意把「九二共識」及「一中各表」這兩個名詞混在一起,希望藉此模糊兩者差異,以搭起兩岸對話橋樑。但是今年八月二十八日,南瑪都颱風侵襲台灣,馬英九上午視察應變中心,下午就不顧全民防災,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召開記者會長篇大論談當年達成「九二共識」時,「我也在場」。馬英九還氣勢洶洶「七問」蔡英文,包括蔡英文對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態度。總之,要蔡英文對兩岸政策不能模糊、不能迴避。自己搞模糊,卻指責別人模糊,不是賊喊捉賊是什麼?而共產黨並沒有被騙,因此從來沒有承認「一中各表」,但是馬英九卻一再騙台灣人「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這種顛倒敵我的立場,實在居心叵測。

  馬英九的第二點,是排斥連戰而把兩岸關係的主導權抓到自己手裡,通過國民黨副主席、也是馬英九屬意的接班人朱立倫向老美表示連戰對中國是「天真」了。顯然,這是朱立倫要美國對馬英九放心,從而支持馬出任總統。可是從馬英九執政三年的情況來看,馬英九又何嘗不天真?中國豈是真的相信他的「模糊」政策?而是在簽訂任何協議或達到任何默契時發表話外之音的「一個中國」,把馬英九綁在「一個中國」的戰車上,而馬英九也假裝糊里糊塗的上了車。

馬英九連任訪中,最不悅者宋楚瑜

  第三點是馬英九有意訪問中國。二○○九年五月,國民黨副主席朱立倫和台中市長胡志強均代表國民黨參加福建海峽論壇。朱立倫五月下旬告訴楊甦棣,他認為馬英九希望逐步取消每年舉行的國共論壇;如果馬考慮參加APEC,或以國民黨主席身份訪問中國,都會等到第二任總統任期才進行。訪中問題現在馬英九不敢承認了。最熱鬧的則是國民黨內部的相互攻擊了。親馬媒體也刊登這方面資料以吸引讀者,來轉移對馬英九綠卡與兩岸政策的注意,因為後兩者更為敏感而會影響選票。

  在這裡,朱立倫扮演重要的角色,以致老美要把朱立倫當作「深喉」保護起來。這裡朱立倫是完全主動,還是馬英九主使,可能需要釐清,估計兩者都有。最主要的在二○○七到二○○九年馬當選總統前後,朱向楊甦棣提到,馬英九非常不喜歡宋楚瑜,且不會聽連戰的話;馬同時希望連戰、王金平、宋楚瑜、吳伯雄等藍營大老能退場。朱明確說出馬「非常不喜歡宋楚瑜」,「而且不會聽連戰的話」。馬迫切的世代交替心理當然無可厚非,人們有興趣的是他們的檯底交易。

  馬英九擔任總統後的第二年,連吳伯雄也排斥,搶奪他的國民黨主席職務。這是二○○九年六月公開宣佈的,但是在這年的四月,朱立倫已經向楊甦棣透露馬的打算,顯然也是希望老美理解。而這也說明朱立倫是馬團隊裡的核心人物。解密顯示王金平和朱立倫都曾表示,吳伯雄同意讓出黨主席大位給馬英九,是為了交換黨內支持兒子吳志揚選桃園縣長。這完全證實了當時人們的觀察與傳言。

維基解密最大受害者是朱立倫

  馬英九對任用連戰派系多少人,王金平派系多少人,記得清清楚楚,顯示派系間的壁壘分明。為了顯示自己的「君子」,馬英九在二○○七年底會晤當時的AIT主席薄瑞光,提到可能的暗殺謠言時表示,陳水扁「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國民黨在每個公開場合,都已經做好發生緊急事件的準備。其實不但選舉順利,民進黨輸選後政權交接也順利。倒是馬英九「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對陳水扁與綠營重要政治人物進行司法清算無所不用其極。可是對他抹黑的三一九槍擊案卻沒有開展司法調查,凸顯他根本知道槍擊案與陳水扁無關,只是用來醜化陳水扁的炒作而已。而去年十一月底五都選舉投票前夕的槍擊連勝文案翻轉選情,馬英九拒絕外界的調查,摀住蓋子,顯見馬英九擔心揭露出與他有關的真相。

  國民黨的其他人物也非省油的燈,他們也向老美告馬英九的不是。例如中生代的「馬立強」,除馬英九、朱立倫之外,胡志強說,馬在競選期間對到南部的long stay是排斥的,一語揭穿了馬英九「親民」的偽裝面目。而連戰也表示了對馬英九的「不屑」。其他還有,在馬英九被官司纏身時,王金平有意出選總統,不但算了命,還向朱立倫徵求充當副手的意見。這讓馬英九對王金平的仇恨又增加一份。

  國民黨對解密態度很實用,只要對自己不利的一概否認。例如朱立倫聲稱這是「無妄之災」,問題是,美國這樣喜歡朱立倫,又何苦以此來害他這個未來的政治新星?而維基解密的披露,朱立倫是最大受害者,也是眾所公認的,因為他在老美面前的「大嘴巴」得罪人太多而影響他未來的接班地位。暗中竊喜的是企圖取而代之的吳敦義。國民黨還以美國不承認維基解密為由來辯護,馬英九更說解密並非事實,例如他反對long stay是「以訛傳訛」;但是薄瑞光回應台灣媒體記者詢問時卻表示,「維基解密的內容都是事實」,打了馬英九等人的耳光。

「小混混」金溥聰擾亂蔡英文訪美

  民進黨內部也有「內鬥」。蘇貞昌與謝長廷都向老美表示懷疑蔡英文的領導能力。蘇、謝都自認不諱,因為那是二○○八年蔡英文初任民進黨主席之時,現在已改變看法。游錫對呂秀蓮「不按牌理出牌」也有微言,但這也是綠營內部比較普遍的看法。比較「震撼」的是民進黨內部新潮流系大老洪奇昌瞞住阿扁到中國去與北京聯繫,尤其是在二○○五年中國宣佈「反分裂國家法」時台北組織遊行後,他立即到北京「報告」。這也證實了綠營內部長久以來的懷疑。不過洪奇昌向老美「招供」,當也可平衡他的「親中」。

  後來繼任楊甦棣的司徒文則把馬英九「連體嬰」的金溥聰稱之為如同港劇中的「小混混」可謂一語中的。在維基解密還在聲囂的時候,民進黨按原定部署,由蔡英文主席率團訪問美國:一是開展對美外交,讓老美認識她的國際戰略觀念(包括兩岸關係),一是在台僑中衝出人氣與開展募款活動。這個情資被國民黨獲取後,立即派金溥聰也率團訪美,提前兩天,走與蔡英文完全相同的路線,再次施展「拿香跟著拜」的烏賊戰手法。

  金溥聰現在馬政府與國民黨內都沒有擔任公職,只是掛了「馬英九連任辦公室執行長」的職務,嚴格說來是沒有公職,居然可以代表馬英九訪問美國,不是外戚干政與宦官干政,而被稱為「密友干政」。為了行程「合法」,找了立法院副院長曾永權做團長,金則出任副團長。行前與在美期間,曾永權都靠邊而由金溥聰充當主角,放肆攻擊蔡英文,以實現「下駟對上駟」而達到無理取鬧、破壞蔡英文美國之行的效果。

金溥聰大談馬訪中兩岸和平協議

  為此蔡英文行前已經表示,不會對金溥聰的搗亂做出任何回應,並且要馬英九「管管」金溥聰。不過「管管」兩字同被藍綠陣營的人質疑,因為只有金溥聰管馬英九,哪裡有馬英九管金溥聰之理?金溥聰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以及先聲奪人的效果,除了貶低蔡英文見不到美國政府的「關鍵人物」外,一到美國的國際記者會就表示,未來兩岸不排除簽訂和平協議;在接受鳳凰衛視的訪問,被問及馬英九連任後,是否可能以國民黨主席身份訪問中國,金說很多可能性都有發展空間。

  此話被解讀為馬連任後不排除以國民黨主席身份訪問中國。由於問題非常敏感,馬辦立即否認。問題是朱立倫早先對AIT已經講過馬連任要訪問中國的信息。可見這是馬金的一貫思想,只是選舉當頭,過分的親中會影響選票而將之隱藏起來,一旦當選馬英九為塑造自己的歷史地位,必然要走這一步棋。

  至於兩岸簽訂和平協議的事情,也不妨引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看法。克林頓在二○○五年二月訪台期間,陳水扁總統詢問他對兩岸簽訂所謂的中長程和平協議的看法。克林頓認為,一來協議期程難定且難獲真正保障;二是將造成台灣後代子孫困擾,約束了他們自由選擇的空間與條件;三是期限屆滿時反而成為中國攻台藉口,因此他持高度保留態度。現在馬金重提這個問題,意欲何為?

蔡英文訪問五角大樓和哈佛大學

  蔡英文在美國的多場活動與演說,除了見到多位參眾議員及智庫成員之外,見到的最高層級是主管資源和管理的副國務卿奈茲。但是最重要的是,她得以秘密進入美國軍方大腦的五角大廈,這是空前之舉。雙方至今對裡面的活動都守口如瓶。她在美國提出未來對「台灣共識」立法的主張,在哈佛大學演講的爆滿以及理性務實的態度面對中國學生的提問,都獲得主流輿論的好評。

  但是英國《金融時報》引用一名美國國務院不具名的官員聲稱如果蔡英文當選會導致兩岸關係的緊張,被台港統媒大肆炒作,導致國務院正式聲明他們對台灣選舉的中立態度,同時表達對民主、自由、公平選舉的期望。對選舉加上「民主、自由、公平」的定語,顯然也表達了美國對這場選舉的憂慮,除了黨產的不公平,馬政府利用中選會搞的許多小動作,還包括對賄選與槍擊案的憂慮,而這些是國民黨的拿手好戲。

  蔡英文在美國最後一站的洛杉磯,超過三千名台僑參與的造勢大會也打破台灣政治人物訪問美國的紀錄。而七十桌的募款餐會上,一人一萬美元的據說就有十一桌。但是在造勢大會上,由於情緒高漲,秩序的維持有一定難度,加上有的記者有特定的政治立場,居然在那裡鬧事導致小衝突,然後又以「暴力小英」來醜化蔡英文。聯合晚報的聳動標題是「蔡英文志工對記者粗暴推擠勒脖」,渲染民進黨是否為暴力黨?蔡英文泰然回駁。

  一位美國南加州媒體工作者則在自由時報撰文說:「十八日當天我從洛杉磯機場、造勢大會一直到晚間的募款餐會全程在場採訪,關於該一『事件』,我正好在大會堂外北側的高處(vantage point)親睹整個過程。我當時的感慨是,少數台灣來的記者同業採訪動作極具侵略性(aggressive),火氣也很大,結果反賓為主,把自己轉成為新聞製造者(news maker)。」

民調肯定蔡英文訪美高於金溥聰

  無論再鬧得如何,蔡英文與金溥聰都回到台灣來了。馬英九在中常會上大力挺金溥聰美國之行有大大的成就,也是自然的。團長曾永權由於過度疲勞,他在中常會的發言語無倫次,不但幾個人名都叫錯了,甚至把台灣邦交國吐瓦魯講成「吐魯番」,不過也難得表達了他的「中國心」。而金溥聰講話時稱呼曾永權為「曾副團長」,也可見他一直把自己看作真正的團長,曾永權只是副手而已。

  蔡、金兩團給台灣民眾的觀感如何?親馬的《中國時報》有一個民調:有百分之四十一的人無法評價小英美國行的表現,覺得滿意者佔百分之三十六,不滿意的人有百分之二十四。至於金溥聰的訪美之旅,有百分之四十四的人坦承不知道詳情,表示肯定者為百分之二十二,覺得不滿者有百分之三十四。接下來十月初蔡英文又有日本之行,金溥聰本來揚言要與美國行那樣緊跟。但是最後的消息是,金溥聰可能推遲到十月底。如果金溥聰的美國行那麼成功,何不再一次充當跟屁蟲呢?

  這次蔡金訪美之爭,可以看出美國因素在台灣政治中的份量,乃至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仍然不可低估。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