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黨綱領﹕「新民主主義」
作者: 林保華

中南海

更新於︰2011-10-17 Print Friendly and PDF

資深政論家林保華,數十年如一日揭露、批判中共禍國殃民的極權主義,觀察敏銳,一針見血。嘻笑怒罵,皆成文章。這篇短評就當前中共太子黨權貴大力吹捧的張木生新民主主義,作出剖析,十分到位。


張木生鼓吹新民主主義,解決當今中國問題,
他的前提還是共產黨不可替代,成功要靠共產黨。
他的理論為太子黨激賞,也被人譏笑為從木頭裡產生的理論,
很像他的名字。他在接受網易記者訪問。2011年。


17屆6中全會即將召開,根據中共政治局發佈的新聞,全會將討論審議《中共中央關于深化
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共產黨的所謂“文
化”,其實就是“意識形態”,當年的“雙百方針”,最後淪為“一家獨鳴”,就是馬列一家的意識形態。今年3月,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在兩會上再度斬釘截鐵的表示“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因此如今要搞“文化體制改革”,乃至“深化”,甚至期望可以“大繁榮”,就不知道葫蘆裡要賣什麼藥了。

張木生為太子黨執政找理論武裝

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死後尋找活路的“改革開放”,在意識形態上如何既不改變共產黨與社會
主義的名稱而又可以“倒行逆施”的走資,為此而進行理論上的闡述,實在不容易。摸著石頭
摸到了1987年的中共13大,才定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調調。一時間,“初級階段是個
筐,什麼都往裡面裝”。後來鄧小平乾脆下令“不要爭論”,以免自暴其醜。

如今初級階段已經摸了20多年,中國崛起了,但是社會主義不但沒有升到高級階段,而且越來
越沒有“社會主義”的味兒,導致毛澤東的粉絲大呼小叫,深具野心的政客也利用“毛粉”為
自己謀取利益,導致“紅海洋”到處流竄,個別地區出現了武鬥。看來這個“理論武裝”實在
不容易,就像中國官方媒體給美國新任駐中國大使駱家輝加上“新殖民主義”的帽子那樣,只
能騙騙不懂馬列主義的部分年輕人。

因此,迷信“理論”的中國人還是必要編造一套新的理論來指導中國前進的方向。為此17屆6
中全會的“文化體制改革”,會不會是為習近平的新理論做準備以代替“三個代表”與“科學
發展觀”?或者是胡錦濤在統治末期,因為江澤民瀕臨末日,自己準備重新出發而尋找新的理
論包裝,並為第五代領導集體提供指路明燈?

這個“文化體制”的改革,不大可能突然冒出,而是必須有若干徵兆。觀察中國這兩三年來意
識形態領域裡的動靜,有兩股比較活躍的勢力:一個是毛粉的“唱紅歌”;然而這只能算是
“復辟”,說是改革會笑死人,與“大繁榮”更是背道而馳。

而另一個動向,則是以張木生為代表的“大新民主主義”;既不是社會主義,也不是資本主義,這也是他所謂的“超越左右”。張木生是太子黨的紅衛兵一代,他的同輩人物開始進入最高權力核心,或者因此有同類的想法。他一直活躍於思想界,文革期間,他的一些觀點引起周恩來與中央文革的注意,如今則在太子黨中不乏支持者。去年他的的新著《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出版,一問世即引來了各方關注。

反西方普世價值,不敢反中國封建主義

被毛澤東害死的前國家主席劉少奇之子、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劉源上將為他寫序,長篇大論,
顯然也趁機抒發他心中的塊壘,以致序言比書本身更加受到注意,被認為是太子黨的綱領。何
況新書發佈會上,不但劉源,還有中共開國元勳朱德之孫、國防大學朱成虎少將等共六個將軍
出席,顯然就在顯示太子黨的實力。同時,還廣邀右翼意見領袖一起參與對話,似乎要顯示包
容與繁榮。

“新民主主義”當然比社會主義多元與包容,劉少奇就是太執著新民主主義,被毛澤東清算而
死於非命。張木生有多年在杜潤生的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工作,他稱杜是他的老師,因此在經濟議題上會有改革意識;然而對待政治問題,尤其是國際事務的主張,這些太子黨軍人那種狂傲與好戰的氣息,也就是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就令人不寒而慄,主張與美國打核戰的朱成虎的出席,表明了這一點。也許這就是他們要在“新民主主義”前面加一個“大”字的
原因。

至於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有詳細論述,基本上就是“人民大眾反
帝反封建的文化”。挑戰西方強權,就可以以冠冕堂皇的“反帝”來反對普世價值;問題是敢
不敢“反封建”?共產黨的一黨專政與嚴密的等級制度、官本位制,乃至大肆吹捧孔夫子,不
是封建是什麼?

如果不敢反封建,這個“新民主主義”是不是冒牌的?不要說是“新民主”,連“舊民主”也夠不上。至於“人民大眾”云云,更是離開十萬八千里了,因為“太子黨”與“人民大眾”總是很格格不入吧?

(原為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2011.10.5)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