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大選的前夜
作者: 吾爾開希

台灣舞台

更新於︰2012-01-0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 台灣選民面對兩個學者型候選人,對馬英九是不太滿意但勉強及格,對於蔡英文,是充滿期待但尚待加強。票投給誰,都壞不到哪裡去。


  
●台灣總統大選,馬英九、蔡英文、宋楚瑜三組候選人民調,馬蔡相持不下。一月14日投票,即將揭曉。(蘋果日報)

  台灣此次總統大選,直至今天仍然很冷。

  當然,媒體看起來似乎還很熱鬧。但媒體的熱鬧不算數,無論老百姓多冷或者多熱,媒體能夠提供的空間是一樣的,都要填滿那麼多文字版面,都要填滿那麼多播出時間。但選民的情緒冷熱直接影響的是媒體的銷量、收視率以及廣告進賬,所以對於媒體經營者來說,選情越熱就越有直接的利益,因此也就會戮力營造熱鬧氣氛,甚至加油添醋、煽風點火、無事生非。宋楚瑜的選情原本普通百姓並不關注,選舉結果如果還有個百分之五,我敢說那都是靠著這些天媒體運作出來的。不僅媒體傳達出來的訊息變得毫無可信度,而且媒體實際上超出了自己該扮演的角色。

傳媒的熱不反映選民心冷

  我所說的冷,是指大眾的觀感,指大部分選民的情緒。

  台灣進入總統全民直選,自一九九六年至今這是第五次。第一次,李、連面對彭明敏,林郝以及陳履安、王清峰的挑戰,沒有懸念,但作為第一次選總統,台灣人民還是相當激動,參與熱忱極高。兩千年的那一次,每個選民都覺得自己在參與寫歷史,可以說是台灣近代歷史上最為重要,也最為激動人心的一次選舉。而結果,百分之七十幾的選民明確唾棄了執政幾十年的國民黨,台灣迎來了政黨輪替,兩千零四年,陳水扁尋求連任,連、宋聯手挑戰,那時的台灣進入民主發展的低潮,但無論是出於對於民主發展的憂慮還是因為族群動員而產生的對立情緒,那次,選民的情緒繃得非常緊,選戰也可以說打了至少一年。二○○八年的選舉,也是沒有什麼懸念的,馬英九挑戰執政黨推出的謝長廷,選前半年,人們對選舉的結果就已經非常清楚,而因為選民對於執政黨的厭惡,使得即使選情並不緊繃,選民也依然維持著高度參與的情緒,與其說是參與是為了決定誰是未來國家領導人,不如說是一次全民表態。

  而這一次,選情的冷,其實是一種普遍的對於尋求連任的現任總統馬英九給予「勉強及格」以及對於挑戰者蔡英文「尚待加強」的態度。

  馬總統執政以來面對的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台灣受到衝擊在所難免,在這種情況之下,馬英九抓住兩岸關係這條主軸,利用共產黨當局對於陳水扁製造對立政策的反感,完成了有一定讓利精神的ECFA談判和簽署,並啟動兩岸民間互動的正常化,開動了通航、通商以及人員通行的「新三通」。而這些措施,雖然並無法使台灣在全球經濟哀鴻遍野的情況下逆水行舟,但至少作到倖免於難,並一步步走出泥淖,讓人們在危機中維持著些許希望。

  政治上,陳水扁執政八年來對於權力結構與制度的空前破壞,再加上「割喉割到見骨」的族群以及意識形態的對立操弄, 使得台灣在二○○八年進入空前的焦躁期,民主發展進入瓶頸,同時面對盟友的不諒解與對岸的嚴厲封殺,台灣的政治形勢可說非常嚴峻,對此不知是出於高度政治智慧還是天生性格使然,馬英九採取的拘謹保守態度完全作到了讓台灣「休養生息」,對立的慢慢化解也換來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以及大陸的善意。

不滿意馬英九總統只是一個好人

  然而,二○○八年,選民的熱情畢竟那麼高,而馬英九得票數又那麼高,自然,期望值也就跟著非常高。而「沒有被國際經濟危機拖下去」,「不再搞意識形態對立」這種以矯正錯誤為主的政績就很難滿足一般選民的期待值了。不能滿足期待值,不滿的情緒就自然產生,但不滿在哪裡?似乎沒有什麼人可以說得清,很多人甚至要提到馬英九性格的保守和不夠圓融,其實一般選民何時又真的喜歡過圓融的政治家呢?

  但選民是健忘的,大部分選民已經忘記了當初把票投給馬英九的心理,其實更多是給民進黨投反對票。也忘記了,對陳水扁反對的原因是其治國無能,而且對權力的傲慢心態;反對的是陳水扁對人民的蔑視和操弄;反對的是民進黨使台灣官場乃至整個社會淪喪到沒有是非,沒有羞恥感。

  大部分選民可能記得把票投給馬英九是為了懲罰民進黨的貪腐。其實,陳水扁的貪腐案是在總統選舉結束,甚至馬英九已經就職之後才爆發的,廉潔議題,並沒有在總統選舉過程中成為話題。

  同樣健忘的選民不會記得當初選馬英九是因為他是一個好人:正直、善良、規矩的好人,以表達對於奸佞、貪婪、沒本分的陳水扁的唾棄;不會記得當初選馬英九並不是因為他展現出卓越的領袖風範,指引出光明的發展方向,更不是因為他性格上的練達周到。

  即使如此,這個規規矩矩、乾乾淨淨而且沒有私心的總統在過去四年基本沒有犯什麼大錯,老老實實,勤勤懇懇作著一兩件他認為正確的事情,而經過休養生息的選民,情緒從四年前的義憤填膺,甚至火冒三丈調整得心平氣和了,對於馬英九這個當年僅僅因為是個正直、善良、規矩而得到自己選票的總統就多少有些不滿,但也沒有那麼嚴重,政治麼,在今天的台灣難得成為了可有可無的話題。去年台灣經歷五都選舉等不少事情,而那選情也是冷得可以,台灣二○一一年的年度漢字評選是一個「淡」字,正說明了休養生息的成功。

蔡英文填補人民對國民黨的失望

  馬英九因為人們的政治淡漠而吃了虧,民進黨的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則是佔了大便宜。健忘的選民不會記得蔡英文是當初陳水扁執政時所有令人反感行為的結構性共犯,甚至至今沒看出民進黨對於當年與陳水扁的共同作為有任何反省。但是,對於國民黨反感至深的台灣選民,對於自己用選票培養出來的替代政黨顯然有太深的期待情感,很多人說,台灣選民對於國民兩黨的心態是對國民黨絕望,對民進黨失望。絕望已經沒有情感,而失望就還是有情感依託,當民進黨推出一位不帶有民進黨人色彩,也因此沒有民進黨的粗魯特質的女性學者型候選人時,幾乎是想方設法原諒民進黨,健忘的特性就更明顯。

  其實這種健忘體現出來的是對未來的一種憧憬混合著對今天的焦躁。台灣人民對於被國、民兩黨拖入混沌不清的國家認同議題早已十分不耐,但是,國家認同問題並不隨著對兩黨提不出解決方法而消失;台灣人民對於被國際社會邊緣化心中充滿無奈,但這無奈和冷漠後面隱隱存在的是憤怒,以及對於解決方法的渴望;中國的軍事政治威脅和經濟發展作為兩個互相拉扯的因素更是牽動著台灣人民的心理,同樣期待著伸出手向選民要選票且信誓旦旦的政治人物拿出解決方法。

  顯然,代表破除舊時代精神的民進黨讓人民失望了,淪為反對黨八年的國民黨仍然沒有讓人民足夠的信心。二○○八年,馬英九,這個國民黨中的最為非國民黨的政治人物,一個長期捐血捐款認養流浪狗的好人,在台灣人民對國民黨絕望,對民進黨失望的情緒中,贏得了總統選舉,成為台灣人民懲罰民進黨的最佳樣板,同時,也概括承受了人民的高度期待。

  可惜,馬英九從來不是個領袖型人物,這麼高支持的一位政治人物,從政時間也超過二十年,有過無數次掌握麥克風的機會,我卻幾乎沒有聽到過一次他的令人震撼的演講。唯一一次令人稍有動容的是他的就職演說,表達的也僅是感激之意,並沒有讓我們看到甚麼願景。卸任台北市長之後,馬英九投入國民黨主席選舉,曾讓我有所期待,看看這個自律極嚴的好人是否要給這個政黨帶來一番新氣象?終於要體現一下這個人稱不沾鍋的領袖捲起袖子做幾件兼善天下的事情。但是,一如既往,馬英九管理之下的國民黨也還是那個沉屙難醫老朽政黨,不見起色。

蔡將怎樣約束黨人提出願景?

  或許,兩岸走向緩解,從經濟出發,緊抓中華民國國號,這個中心思想是馬英九回覆人民期待的答案吧,但人民無法從他一貫的行為模式上看出他施政的願景,這是人民對他無法給予充分支持,最多給予勉強及格的根本原因。

  也正是這樣一個背景之下,人民的目光繼續在搜尋新的目標,一個不那麼民進黨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一個擔任民進黨主席還似乎真的給民進黨帶來一些新氣象,至少對那些張牙舞爪一心想要挑起戰火以贏得選票的民進黨人能夠有所約束的總統候選人,自然就會帶著一些期待。這是蔡英文被提名之後一直得到人民相當大偏愛的主要原因。

  但這偏愛也是有限的,對於現實有更大敏感度的選民認真想聽到從她口中說出的同樣是願景而不僅僅是口號和批評,想聽到她對於兩岸關係的思路,畢竟逢馬必反的民進黨過去幾年來對於馬英九賣台的指責並沒有引起足夠的認同。台灣人把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是否會引起主權喪失當作一個存疑,而非像民進黨所說的必然。

  我心理更大的存疑是你蔡英文能夠改變民進黨嗎?民進黨成立近三十年來,為了擴展版圖一直採取的是與國民黨針鋒相對的焦土政策,為此不惜播種仇恨,即使已經執政,也仍然維持這一政策,甚至用割喉割到流血的口號建立對立,並從中牟取政黨利益。這一思路,及其語言行為模式,早已深深植入民進黨人的血液之中。使得這個為台灣民主化作出巨大貢獻的政黨至今仍徘徊於這種簡單的二分法思路之中,影響了它的眼界與格局。民進黨至今無法與幾乎是全民共識的貪腐典型陳水扁前總統劃清界限正是這種狀況的體現。

  馬英九雖然只是個獨善其身的好人,但我們至少可以期待他為了保護他個人的清譽而對周邊的人有所約束,蔡英文將如何約束一群個性獨立而強大的民進黨人走出窠臼?或許在此我們更該問的是:蔡英文是否會這麼作,畢竟過去幾年,我們看到了她對於民進黨人的約束,卻也沒有看到她提出的任何願景。

  這就是這次台灣總統選情的寫照:兩個看似非常相似的候選人,都是學者型,都有相當的自我要求,但也都拿不出令台灣人滿意的未來願景。對於馬英九,選民的態度是不太滿意但勉強及格,對於蔡英文,是充滿期待但尚待加強。票投給誰?多數人在上述兩種心態中也已早有定見,至於誰會當選,多數也是抱持同樣的想法:都可以接受,都壞不到哪裡去,都有小小期待,也都不敢抱太大期待。

(吾爾開希:北京八九學運領袖,現居台灣台中市)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