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到井底看見星星
作者: 茉 莉

書評

更新於︰2012-01-0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 閱讀是一種致敬。當我們敞開心扉去閱讀周素子的書時,我們就不再是局外人,而是和她一起經歷一次富於美和人性的記憶旅行。

  曾長期被生活的車輪碾壓,遭受無妄之災,周素子卻不曾在精神上垮掉。當命運讓她陷入冷酷的黑暗之中,她從哪裡去獲取生命的燃料?她要怎樣才能重建人生的信念?

  《晦儂舊事──老家的回憶》一書回答了我們的疑問。周素子所記述的,是她的家族和個人的歷史。那是杜鵑泣血似的真實傳記,有哀傷、蒼涼和憂愁,更有濃鬱的故園風物之美,溫馨的人類之愛,及詩意的深邃與平靜。

  周素子的寫作,不是為了去詛咒、去怨恨,而是為了獲得善與美的信念,為了擁抱悲喜交加的人生。她正是哈維爾提到的那類作家:「必須先沉到井底,然後才可能看見星星。」

以享受文明的能力在苦難中倖存

  那一刻世界變得如此荒唐,令人難以置信。一九五七年,一位學業優異、才華橫溢的年輕女大學生,突然無辜遭遇橫禍,被打成「人民的敵人」──右派。從此她荒廢了鋼琴音樂學業,與同樣落難的丈夫天各一方,獨自帶著孩子淪落於社會底層,在顛沛流離與飢寒交迫之中,苦苦掙扎求生二十年。

  這裡涉及一個受害者如何倖存的問題。在政治使一切都變得瘋狂的年代,人會看到太多的醜惡,太多的背叛。作為晚輩的我,設身處地想像當時周素子的處境:被貼上「右派」的有罪標籤,曾引以為傲的價值瞬間崩塌,自己一切努力都化為虛無,基本的生存條件全部喪失,人生為甚麼還值得含辛茹苦地走下去?

  冰雪聰明的周素子,當然看到了瀰漫於當時中國社會的烏煙瘴氣,迅速滋長的人性之惡,處在這樣可怕的社會氛圍之中,承受各種不幸與迫害。但是,她拼盡全力,也要去尋找善、尋找光,尋找生存下去的力量。

  在北歐的靜夜裡,我翻來覆去地閱讀《老家的回憶》,吃驚地發現,在周素子二十餘年的厄運中,給予她最大的幫助的,是她本人的一種特殊的能力──享受文明的能力。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說,他欣賞中國文明的重要理由,是中國人保留了「那種享受文明的能力,說笑的閑暇以及沉浸在陽光下和哲學討論中的愉快」。在中共執政之前的中國,儘管兵荒馬亂、瘡痍滿目,但仍有一些中國人能夠在維繫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中品味生活。

  這種享受傳統文明的能力,在政治浩劫過後的庸俗商品化中國似乎已經失傳了。我們可以在周素子的書裡回顧當年:出生於浙江雁蕩山東麓,周素子在有著獨特人文淵藪的古鎮裡成長,山川景物和鄉邦文化給予她豐富的滋養。她說:「故鄉的山水,童年的趣事,在我們後來飄泊慘淡的人生中,成了回憶的寶庫和快樂的泉源。」

  老一輩學人濃鬱的文化品味,足以抵禦一切現實的刀劍和腥風苦雨。在這本書裡,讀者可以與作者一起分享生活的諸多樂趣。「少年趣事去如流。記否雁山張鳥秋。」人在窮途末路時,不僅有童年捕鳥的回憶、鄉村的民謠醫治心靈創傷,母親教給的各種採摘、煮食野菜的方法,也使她一家在落難時得以果腹。

  周素子曾專攻音樂,愛好金石書畫,並受教名師習練篆字摹寫,也與不少文壇師友有詩詞唱和。即使是在流放西北時,周素子也割捨不下她與美石的緣分,囊中空虛的她曾掏出最後一點錢購買農家奇石,然後攜帶石頭與劫後破爛家當繼續流浪。在新西蘭的晚年生活裡陪伴周素子的,有她當年在動盪生活中收集到的陶瓷器,還有各位親友贈送的鐫刻金石名章,以及諸多詩詞歌賦。寄物以情,寄詩以情,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她都能保持明亮的心態。

「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

    同樣在五十年代遭受厄運的詩人曾卓在《有贈》一詩中寫道:「我是從感情的沙漠上來的旅客,/我飢渴、勞累、困頓。/......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一口酒就使我醉了,/一點溫暖就使我全身灼熱,......。」

    在這部帶著個人體溫的傳記裡,周素子敏感的心靈就像溫度計,探測著世間人情的冷暖炎涼。毫無疑問,周素子一家在那個時代遭遇了很多冷漠與敵視,但該書只是涉及到政治壓迫,提及個別親友為自保與他們劃清界線,她以更多的篇幅,去記敘在政治歧視和物質匱乏的雙重壓力下,各位親友仗義相助的事跡。

  令筆者難以忘懷的書中人物是素子的二姐,一位常穿藍色旗袍、喜歡唱歌的女教師。在這個因政治風浪而潰敗的家族裡,二姐是一個仁慈的守護神。她用微薄的工資支撐全家老少的生活,並在自己因歷史問題開除公職下放後,捨身嫁給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從而使父母和妹妹能在鄉下獲得一間豬舍安身。

  這是一部散文化的傳記,周素子用色彩亮麗的絲線,編繪出一篇篇詠嘆友情的文字。她從小就喜歡朋友,認為求友是人的本性。在筆者看來,爭取人生必需的溫暖,是有關生與死的選擇,因此求友更是一種天分、一種與他人相濡以沫的能力。

  友人的關愛與不捨的情義,成為周素子苦難時期的溫柔和救贖。例如,曾任《甘肅日報》總編的袁煒,曾教素子在慘淡人生裡不要相信眼淚,並帶著素子上街撿破爛。蘭州的針灸名醫劉大夫,因同情素子的遭遇而教她學針灸,以使周素子能夠有一門謀生之技。

  《患難中的三位女友》一章,迸發出耀眼的人性光芒。同班同學鄭淑琴,偷偷到地下室探望被懲罰做煤餅的素子。人體模特、滿族美女關美英,邀請無家可歸的素子到她家度週末。原是印尼華僑的美專同學沈惠英,甚至策劃讓素子逃往國外,想要救她出水火。

美學價值屬於被欺凌的弱者

    周素子的敘述,給了我們一雙審美的眼睛。她把生命史上的碎片連綴起來,用豐盛的細節重建一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我們在她的故事裡既看到世界的黑暗,也看到世界的美,卻惟獨看不到逃避、放棄和厭倦。對於在當今生活中倍感麻木倦怠的我們,這是一種令人感動的閱讀經驗。

  這是一種拒絕投降的人生。無論強權怎樣把她像扔垃圾一樣驅趕至各地,周素子從不消極被動地等待,從不甘心讓她的人生被強權支配和消耗,她總是能夠在逆境中獲得審美愉悅,獲得守望相助的真摯情義,因而能夠蔑視政治施加於她的災難和屈辱。

  歸根結底,政治的殘酷是人性之惡造成的。對釀成苦難的人性之惡,周素子選擇了一種高貴的態度,她不過度地展示痛苦,也不過分渲染自己的悲傷。詩人布萊希特曾說:「即使是對卑污的仇恨,也會醜化人的面貌。」儘管周素子在描述時並不掩蓋歷史的殘酷,但她更著力於營造一種能照亮黑暗的澄明,一種能提升人性的美學境界。

  用古雅遒勁、爐火純青的文字抒寫生活歷史,周素子在這部深植於現實土壤的書裡,根據自己的審美記憶,把人生的各種體驗與趣味掰碎成一小塊一小塊,供讀者品嚐。她還在該書中追溯了自己家族浮沉的歷史,其中種種傳奇因為她的筆力而風化成典。林語堂曾在《生活的藝術》裡評價說:「飽經世變的東西才是最美的東西。」

  我因此想到,文學總是站在被欺凌的弱者一邊的,它因此能夠讓專橫的統治者害怕。文學往往深入卑微者的生活細節,撫摸這些人物的創傷、血痕、憂慮與夢想。記得司馬遷曾以一部《史記》對抗權力,為很多失敗者做了銘刻於歷史的美學書寫。這一切說明:美是屬於失敗者的,掌握權力的人雖然驕橫一時,卻喪失了詩與美。

  閱讀是一種致敬。當我們敞開心扉去閱讀周素子的書時,我們就不再是局外人,而是和她一起經歷一次富於美和人性的記憶旅行,一起完成人生的涅槃。太多的人在經歷苦難的過程中放棄了夢想,太多的人走不出人生的困局,因而不再能欣賞生活之美。周素子那「沉到井底看見星星」的人生體驗,教我們在虛飾的世界裡保持樸實和真摯,在這個易逝的人生裡守護自己的信念。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