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揭秘:毛派整死高華
作者: 洪 深

批毛文選

更新於︰2012-01-11 Print Friendly and PDF

金鐘按﹕當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歷史學家之一高華教授,在毛澤東生辰日以57歲的盛年早逝。毛派饒幸「毛生高死」,卻也反映高華在批毛大業上舉足輕重的史學地位。他的名著《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2000年在香港出版,迄今仍是中共研究的里程碑之作。高華出身在右派之家,童年就感受到社會的殘酷不公與毛的統治有關連,並促成他思想的早熟,追索現實苦難的歷史根源。終於在完成史學教育之後,克服種種艱困,實現宿願,為批毛作出名垂青史的貢獻。12月30日南京大學舉行追悼會,有500人出席,氣氛悲壯,預示毛被釘上歷史恥辱柱的一天,終將來到。


高華﹕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54 - 2011)  

       
   (參與2012年1月10日訊)在連續十來天多次刊發痛悼“中共黨史專家第一人”高華文章後,《南方都市報》前天(2012年1月8日)再次發表 兩篇悼高力作,再次揭秘高華其實死于毛派以多種詭計整死——先以長期虐待造成其生活貧困而染病,再以限制藥費逼其死於毛澤東生日。
    
     中山大學教授劉根勤《學者與體制之間的迷惘》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高華:一個學者的堅守》兩文,揭露了致高華於死命的直接原因——南京大學拒絕支付高 華急需的藥費:“高華教授“治病”過程中,為使用“國產”還是“進口”針以及用藥量與學校產生衝突,學校當然只允許使用國產,儘量少用。”(劉根勤)這讓 人明白:“當學者是具有自由精神獨立品質的人文學者時,有沒有可能與一個在所謂新形勢下愈發堅固強勢且自以為是的體制實現“和平共處”?從高華教授(被逼)去世這一事件上,我們得出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長期虐待,生活貧困而染病   

      張鳴的遞進揭露是,毛派先以長期虐待造成高華生活貧困而染病:“他(高華)在南京大學讀了10年歷史,1988年畢業留校任教後,在2001年前,一直只 有一間單位宿舍,許多文章是在筒子樓裏的公用廚房的小餐桌上寫成的。 一個在國內985大學做了十幾年教授的人,房子很小,走廊過道甚至衛生間都被書和資料塞滿。即使這樣的小房子,他也是得借錢才能買得起。”
    
     接著,張鳴又以微博展示:毛派即使實現了其讓高華死於毛澤東生日,營造出“毛生高死”寓言後,仍然不甘休,還要讓高華的追悼會也不自由:“中國人民大學政 治學系張鳴教授在微博上聲稱,南京大學黨委要求審查他準備在追悼會上致的悼詞。”高華就此又增添了失去在天之靈聽取張鳴致悼詞的痛苦。
    
     這些揭露與控訴得到章詒和、許紀霖、楊奎松、何清漣等眾多學者的多篇回憶證實。
    

當局無理阻擾,不得調任華東師大

     關於“毛派先以長期虐待造成高華生活貧困而染病的事實”—— “猶記當年他出版那本集史識、史才與史德於一體的書《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之後,我到南京,他指著與他人共用的廚房小餐桌告訴我,那本書就是在那張餐桌上 完成的——2001年以前他一直只有一間住房,與人共用廚房。”
    
     “他原來與系裏兩位副教授一起擠筒子樓的悲慘生活,到2000年搬到了龍江社區宣告終結。但卻一直‘貧’。……他這10年聲名鵲起,在海外學界、在國內的 輿論界尤其是南方報系備受推崇,卻到最終因為治療問題還要乞助於學校。”“ 他在歷史系連讀書加教書待了33年,沒拿到系裏(課題費)一分錢。”
    
    還有:高華是1999年評上教授的,是因為錢理群教授、楊振寧先生等知名人士多次對南京大學校長不滿的社會壓力才評上。
    
     還有: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極想調高華,但高華最終沒有調入上海。因為“‘上面’說了,這樣的人怎麼能進上海呢?”
    
     所以章詒和作的挽歌得到千萬線民的合唱:哭高華,哭高華,風起鐘山,哲人日萎。……哀君事業,中道崩俎。世間真相,何由得明?
    
     更有線民懷疑,其實2007年4月25日,健康的高華被學校組織的“例行體檢”發現“疑似肝癌”,就是一個“錦衣衛陰謀”——因為當時高華的《紅太陽是怎 樣升起的》一書已對毛澤東形成了毀滅性打擊,所以毛派決心讓本來沒病的高華不斷在惡意檢查和治療中真的患病!從中共向來有以治病來暗殺叛毛者的傳統——連 劉少奇、周恩來等元老都會遭遇毛的“病殺”,何況一個小小的高華?這從李慎之、何家棟等人離奇地病死,早以窺探出了蛛絲馬跡。
    
     2012年1月9日
    
    參與首發 (www.canyu.org)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