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來很像一個野心家
作者: 蕭雪山

專題

更新於︰2012-04-0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薄熙來下台和四人幫垮台有相似之處。只是級別高低和權力大小不同。薄利用民眾對文革和毛的幻想的重慶模式,和中國模式的倒退只是一百步與五十步之差。


薄熙來和妻子谷開來及兒子薄瓜瓜。現薄熙來夫婦都被關押在北京。傳薄瓜瓜在英國讀書時的監護人海伍德在重慶神秘之死,與谷開來有關。

薄熙來下台,對於許多人,包括筆者在內,完全是預料中事。對薄的下台,中國社會各方面反響不一,有人歡樂有人愁。薄的地位與以前垮台的陳希同、陳良宇一樣,都是政治局委員和直轄市第一把手,位高權重,垮台原因都是不見容於現存的中央領導核心,但社會反應卻大不一樣。不管是出於深刻理解還是誤解,薄一直是某種思想、路線的代表和符號,甚至是一面旗幟,因此薄的沉浮似乎與中國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有關。

薄下台原因:壞了黨的規矩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薄熙來究竟是甚麼樣一個人,他為甚麼會下台?

薄不可能是毛澤東文革理論的真誠信奉者,他的家庭和他本人在文革中的遭遇一定會使他比一般人更清楚文革是怎麼回事,他對文革的模仿是為我所需,利用民情。

與當今其他中共高官一樣,薄信奉的是實用主義和機會主義,並沒有真正的信仰,也沒有意識形態狂熱,如果一定要說信甚麼,那麼只能說他們信奉和追求的是權力。如果一定要給薄定位或定性,那麼使用共產黨的傳統語言倒還合適:野心家。

薄下台不是因為他提出和執行了一套與中共現行政策不同的政策,更不是因為他勇於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而敢於同權勢集團鬥爭,但他的一些做法和行事風格表明,他是統治集團中的異類,他被清除的真正原因,是他壞了共產黨的規矩。逞能、作秀在中共黨內往往會弄巧成拙。薄熙來愛表現和出風頭得到媒體和西方人的欣賞,但在黨內注定丟分。

最關鍵的是,薄熙來靠打黑反貪贏得了人望和輿論,卻極大地威脅了黨內同僚,他的打黑指向重慶市的若干前任領導。重慶準備了一套歌功頌德、樹碑立傳的書,第一本《霧鎖山城》,就是針對薄的前任(賀國強、汪洋)的。

薄的所作所為使他的同僚沒有安全感,招怨不小,破壞規矩的人必須出局,王立軍出走事件只是一個絕佳的誘因。

沿襲文革因毛澤東陰魂未散

薄熙來在重慶的搞法,其核心內容與精神實質與文革相似,得到懷念、呼喚文革的人讚揚,而視文革為浩劫的人則感到恐懼、厭惡。

許多投身於文革運動中的人不能透過表面現象看清毛澤東的欺騙手法。同樣,薄熙來也以清官的面目出現,以社會正義和平等共富的口號招搖過市,得到許多人的擁戴。

官僚特權問題,平等正義問題,是中國社會長期存在又得不到解決的嚴重問題,統治集團中有魄力的政客可以在一定的時機和氣候下利用這些問題投機,以獲取更大的權力。薄所以能沿襲毛的文革手法,這是因為毛澤東陰魂不散,中共當局禁止研究和批判文革,使得文革的理想主義光環始終能迷惑人。

薄熙來下台和三十多年前的四人幫垮台在某種意義上有相似之處。只是級別高低和權力大小不同。四人幫垮台時,有不明真相、不明事理的人將此事譴責為「反革命政變」;四人幫垮台後,人們普遍希望,中共領導能從慘痛經驗中吸取教訓,改弦更張,走民主和法治之路。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談了重慶問題之後,緊接著說到文革和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表明,他想給重慶事件賦予政治和路線的意義,這個思路的邏輯結論就是,要從重慶事件中吸取教訓,要啟動政治體制改革,但這種良苦用心顯然和他以前的種種努力和呼籲一樣會落空。

中國模式和重慶模式無本質區別

挺薄和反薄的人中,多數都把薄的下台視為重慶模式的破產,但是重慶模式沒有之後,不是還有中國模式(或中國特色)嗎?難道中國模式和重慶模式有本質區別?

就其侵犯人權、踐踏法治、以維護穩定之名搞普遍鎮壓以堅持一黨專制而言,中國模式與重慶模式在性質上只是五十步與一百步之差,重慶模式只是中國模式的升級版。試問,在重慶之外,中國哪一個地方不是警察可以隨便抓人、刑訊逼供,判案由政法委拍板,檢察院和法院只是做做樣子?重慶做法令人更加不可接受和感到危險,是因為其執法是運動式的,對法治的破壞性更突出、更集中。

當然,因為每一個案例都涉及到人的身家性命,所以五十步與一百步雖然本質相同,但具體的利害還是大有不同,這就是薄熙來下台特別使法學、司法界人士額手稱慶的原因。人們常常把中國的現實說成是後文革或後毛澤東時代,而重慶則是乾脆回到了文革和毛時代。事實上,不算重慶,現今中國的倒退已經超過五十步,處在五十步與一百步之間,還有可能繼續退到一百步,所以,鞏固在五十步,或者抵擋住不要退到一百步,仍然有意義,仍然需要努力,這是中國的可悲之處,也是薄熙來下台值得慶幸的地方。

(蕭雪山:北京政法學者)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