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歷史,再現民族苦難
作者: 何與懷

藝術天地

更新於︰2012-05-0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簡談畫家王旭政治性繪畫
他的畫展示了近六十年歷史的悲情和教訓,「永不遺忘」是我們時代的最強音。他的成就,大大超過那些追逐商業利益和炒作拍賣價值的名家們。


王旭大型畫展《被沉默:從反右至今》4月15日在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舉行。同時召開座談會。左起:王旭、馮崇義、儲望華、何與懷。

《永不遺忘》一座視覺藝術的墓碑

去年,王旭有一幅作品進入「索門獎」決賽,甚為激動人心。索門獎與阿奇博肖像畫獎等四個繪畫獎項,是澳洲美術界的歷史悠久的重要獎項,每年競爭十分激烈。如去年多達六七百幅作品參選索門獎,入圍三十九幅,僅有幾幅獲得決賽提名,最後王旭榮獲第二名。高額獎金是一個吸引力,但對藝術家來說,更重要的是希望在競爭中獲得對自己的藝術創作思想及表現技巧的高度承認。

王旭這幅以無數饑民與餓殍為畫面、題為《永不遺忘》的巨作,是紀念在一次人類歷史上大災難中死去的中國同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毛澤東大辦「人民公社」搞「大躍進」運動,造成極其嚴重的惡果,發生了在那三年和平時期餓死超過三千六百萬人的大慘劇。這幅作品在展覽大廳展出,讓人(包括不諳中國現、當代歷史的西方人)感受強烈,甚至是一次心靈震撼!

王旭早年多畫國畫,後來轉畫油畫,但題材基本是城市風光,這些畫作展覽過,並印成畫冊發行,甚受好評。他冷不防推出這幅政治性極強的《永不遺忘》,很出乎一些人的意外。筆者認識王旭多年,瞭解他繪畫創作思想的這個重大變化絕非偶然。

中國人一代又一代生活在沉默中

王旭出生於一九四九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在共產黨的紅旗下長大的他,曾經崇拜毛澤東,深信毛領導的中國革命是為了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繁榮富強的社會。但毛澤東取得勝利之後,卻發動無休無止的政治運動,把中國拖入人人相鬥人人自危人人窮困的災難之中。王旭上小學的時候,正趕上「大躍進」及隨後而來的「大饑荒」時期,食品供應很差,總是吃不飽。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住在北京的他並不知道,首都的供應已算最好的了,而各地農村發生了大規模餓死人的慘劇。此後許多年,中國大陸沒有一份報紙敢於刊登這一事實。當局告訴人民說,糧食困難是由於「三年自然災害」以及「蘇修的逼債」造成的。而且讚美人民公社「已使我國農民永遠擺脫了那種每遭自然災害必然有成百萬、成千萬人饑餓、逃荒和死亡的歷史命運。」

一九六八年,王旭因文革被迫停止中學的學習,到邊遠的內蒙古農村插隊落戶。較大的觸動是一九七一年林彪事件的發生。之後,他對毛澤東的認識便開始了從相信擁護,到懷疑不滿,直至完全否定的轉變。

一九八九年「六四」鎮壓後,王旭離開中國,移民澳大利亞。儘管生活在美麗和平的土地上,可以在藝術中自由遨遊,但是王旭的人生畢竟受到中國現代歷史的巨大影響。他不能忘記過去的生活經歷,仍舊對生活了四十年的祖國的發展保持深切的關注。在二十多年的移民生活中,他常回國探親訪友。他感受到祖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祈望社會將走向民主法治。不幸的是,一代又一代領導人更替了,但一般老百姓仍處於「無言」狀態中。


王旭作品之一:1957年,毛澤東。撲捉毛在57年一次黨內會議上講話的神情。

大型創作《被沉默:從反右至今》

最終激發王旭創作一套為「被沉默者」代言的政治畫的衝動的,是幾年前看的幾部書,包括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楊顯惠的《告別夾邊溝》、楊繼繩的《墓碑》以及戴煌、叢維熙、朱正等右派們寫的書籍。這些書籍揭示的真相給他很大的震撼。他覺得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絕對不能無動於衷。他要探討真相揭露真相,他要表達對受害者的祭奠和對抗爭者的敬意。他著手進行他的大計劃了。除了畫畫外,王旭在二○○九年到北京、成都、重慶等反右重災區采訪了數十名幸存的右派,並錄製了他們講述的長達二十年的賤民遭遇以及他們子女、親屬受株連的人生悲劇。

作為這套政治畫中的一幅,這幅《永不遺忘》最直接從楊繼繩的《墓碑》獲取靈感。

楊繼繩現任北京《炎黃春秋》雜誌社副社長,他所著的《墓碑》參照了各種資料,詳細記述了這個大饑荒的史實,得出災難死亡人數不低於三千六百萬人的結論。

王旭這幅以令人觸目驚心的無數餓殍與饑民組成畫面的《永不遺忘》,無疑也是一座墓碑,是一座視覺藝術的墓碑,向世界展示這場人為災難是如此巨大,如此殘暴,如此悲慘!

王旭為從一九五七「反右」至今的「被沉默者」鳴冤叫屈,樹碑立傳。大計劃就是今年四月十五日將在悉尼科技大學展出他的《被沉默:從一九五七「反右」至今》。這是包括《永不遺忘》和其他好幾幅巨型畫作,還有采訪錄像、圖片拼貼等。它一共有五個組成部分:

第一部分:「一九五七:反右」。

包括百幅右派頭像系列和繪畫作品《毛澤東》,還有十名右派幸存者采訪錄像。《毛澤東》裡的毛當然是個反面人物,其猙獰的表情,是取自他那年某次講話的一個瞬間。他身後寫著八個大字:「引蛇出洞,聚而殲之」。而百幅右派頭像組合一起,既透露許多冤屈悲慘的故事,又表達無比悲憤的控訴,在視覺上造成非常強烈的衝擊。

第二部分:「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一年:大躍進與大饑荒」。這部分由圖片拼貼《大躍進》和繪畫《永不遺忘》組成。

第三部分:「一九六六到一九七六:文化大革命」。十年文革全國遭受到殘酷迫害的人有一個億,冤死的人數超過數百萬,國民經濟損失八千億元,被拖至崩潰的邊緣。

這部分有圖片拼貼《文化大革命》和繪畫《文革三烈士》。這幅油畫構圖新穎,含意深刻。左邊是巨大的佛像,安祥睿智神聖,右邊一縷冉冉上升的白煙,煙中是林昭、張志新、遇羅克三位在文革中慘遭殺害的英烈,文化傳統的深厚和摧殘文化的暴烈,呈現出強烈的比對,讓人不能不駐足深思。

第四部分:「一九八九:六四」。

這部分是一幅大型畫作:《天安門與坦克》。坦克開進天安門廣場,是這個時期的標誌性場面(此畫較複雜,尚未最後完成)。

第五部分:「八九之後:走向何方」。

這部分以三幅大型油畫——《強制拆遷》、《上訪》、《還我土地》——和對中國大陸三位著名的共產黨資深人物——李銳、杜光、楊繼繩——的采訪錄像所組成。

評毛批毛:中國政治改革的關口

王旭的美術創作,抓住中國政治改革繞不過去的關口——評毛批毛。這是當今中國許多有識之士的共識。根據中國黨史專家、前國防大學教官辛子陵大校的歸納,毛澤東建國後的主要問題包括:

一、一個人推翻七屆二中全會計劃要實行十五到二十年的新民主主義建國路線,搞所謂「三大改造」,動搖和消滅私有制。

二、一個人推翻「八大」務實的經濟建設路線,在一九五八年強制推行大躍進和公社化運動,造成社會大破壞,大饑荒。

三、一個人以秦始皇自居,以「焚書坑儒」為樂,將五十五萬愛國知識分子打成「右派」,製造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文字獄。

四、一個人發起個人崇拜,鞏固終身制的執政地位,重用自己的親屬,建立家天下。

五、一個人公然違背憲法,發動「文化大革命」,造成中華民族的空前大災難。

毛澤東這五條嚴重錯誤和罪行,別人是無法替他分擔的。然而,毛澤東的問題還是沒有受到足夠深入的揭發批判。二○一一年一月出版的、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寫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就脫不了老慣性影響——必須以毛澤東為主線。一旦毛錯了,怎麼辦呢?便是這幾招應對:一是強詞奪理。二是李代桃僵。三是瞞天過海。四是共同負責。全黨人人有份。這些歷史的背景,都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

王旭繪畫價值大大超越商業炒作

在今天,王旭這套政治性繪畫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這兩個多月中國大陸發生了自八九年六四以來震驚世界的大事:「薄王事件」。

這是一個大變局!其意義堪比當年抓捕四人幫。薄熙來在重慶搞以「唱紅黑打」為最大特徵的「重慶模式」。這種「紅歌」,宣揚的文化都是「極左」,從吹捧、神化領袖到宣揚仇恨、鬥爭,是浸透著專制毒汁的「惡之花」。也是一種惡劣的統治手段,誤導民眾愚弄民眾,回到文革時代的精神狀態中。

至於「打黑」,無視法律程序采取非常手段,這就是人們所形容的「黑打」。在過去,特別在文革時期,毛澤東及其同夥早就把這種恐怖的專政手段玩得爐火純青了。但這是完全與建立現代法治社會的方向背道而馳的。進一步看看,薄熙來和他的老婆谷開來、打手王立軍一夥,本身就黑得不能再黑,他們殺人越貨,作奸犯科,專橫跋扈,無法無天。

重慶的「唱紅黑打」顯示溫家寶總理所說的沒有完全清除的「文革流毒」。為什麼「文革流毒」沒有完全清除?就是這個答案:沒有真正徹底評毛批毛。關於評毛批毛這個問題,據說中共中央領導人一直有所考慮。但是一代一代拖下來,沒有人動手。

現在,「薄王事件」又一次告訴人們徹底評毛批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避免「重慶模式」變成「中國模式」,就必須徹底走出毛澤東的陰影,徹底鏟除滋生文革復辟危險的土壤,堅決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可以看到王旭政治性繪畫的鮮明的現實意義。他展示了近六十年歷史的悲情和教訓,他高呼「永不遺忘」,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強音。他的成就,大大超過那些追逐商業利益和炒作拍賣價值的名家們。作為一個藝術家,王旭雖然遠離祖國,但他站在歷史正義潮流一邊,為祖國的政治改革遙相呼應,為祖國的進步略盡綿薄。其拳拳赤子之心,蒼天可鑒!

(二○一二年四月十一日於悉尼)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