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離中歐有多遠?(上)
作者: 焦國標

地球村

更新於︰2012-09-0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中原離中歐有多遠,不是空間地理上相距多遠,而是自然環境上差距有多大。


●焦國標鍾情於中歐這樣的鄉鎮景色,
中國未來農村真可以相比嗎?

初問之下,在中國與歐洲之間有些旅歷的人一定會不假思索地說:要論自然環境,中原與中歐差別大了,不可同日而語。此文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這個認識誤區。就環境而言,從中原到中歐其實不遠,穿過空心村就到了——將中原的空心村作育成森林而不是複墾為耕地,幾年後中原就自動生成中歐了。此文寫於二○○八年底,一直未得公開發表。近兩年,中國許多地方政府硬搞農民「被上樓」,中原腹心地區的河南省搞新農村建設又露出大躍進苗頭。當此之時,本文討論的問題就更形突出、緊迫和重要了。二○一一年十二月七日  北京

二○○六年十一月至二○○八年年二月,我在德國生活了十五個月,頭三個月住在離科隆六十公里的一個小村裡,後來的十二個月住在柏林。科隆在德國西部,靠近法國,柏林位於德國東部,靠近波蘭。法國屬西歐,波蘭屬東歐,從科隆到柏林等於是橫跨整個中歐。在這十五個月裡,我還到科隆和柏林之外的德國其他城市和德國之外的其他歐洲國家旅行,足跡四至,東到波蘭、捷克邊境,西到英吉利海峽,南到阿爾卑斯山山麓,北到波羅的海濱。該區域航空交通發達,城市之間短途支線密布,出外旅行乘飛機非常方便,但我每次都選擇火車或汽車,為的是順便考察沿途的地理風貌,並欣賞其自然風光。

豫東農村景觀已綠色滿目

二○○八年七月我回一趟位於河南豫東地區的杞縣農村的老家。不料,此次故鄉行竟在我腦海裡產生一種時空錯位的感覺:故鄉中原似乎變得有些眼生,依稀帶有幾分中歐的影子。道路沿線林木豐茂,放眼望去,綠色滿目,平疇無垠,坐落其上的一個個村莊,遠遠望去就像一片片蓊鬱的森林,與森林村莊相間的則是一塊塊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的農田莊稼地。中歐地區最大的視覺特徵是農田或草場與森林相間;在中歐乘車旅行,一塊塊森林與一塊塊農田或草場交互馳過,目不暇給,美不勝收。如今我的故鄉,若僅從其地面植被景觀看,儼然已是另一個中歐了。

中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核心的農耕文明區,至今仍是全國最重要的產糧基地之一。大約至少從春秋戰國以來,中原地區即被全部開墾為農田,幾百公里、上千公里的廣袤大地上,幾乎未殘存一寸森林。可是這次回鄉,我突然發現該地區的自然面貌大為改觀。林木生存量大大增加,公路、鐵路沿線,鄉間農田路旁,包括村莊四周,到處都生長著茂密的樹林。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我想大約有如下幾點:

一、農村新建房屋,土木結構少了,磚混結構多了,金屬門窗大量取代木質門窗,木材消費減少,樹木存有量增加。

二、青壯年進城打工,家中只剩婦孺老人,農村人口減少,人類對植被的擠壓損害減少。

三、農村禽畜養殖規模化了,村子裡幾乎見不到遊逛的牲畜,畜類對植被的擠壓損害也減少了。

四,使用化肥簡便省力,農民不再掃落葉積綠肥,荒草樹木存量增多。

五,作物秸秆已足夠炊用,不少農家使用煤氣或電燒飯,不再以樹葉、樹枝、灌叢等材料做燃料。

空心村的衰落景象孕育變局

後面這兩個原因,使得村落周邊不但樹林增多增密,而且路邊林下的荒草蕪棵和陳年腐葉也得以大量積聚。由此種種,村落周邊的林地開始呈現出野趣盎然的森林生態。

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就是這樣。四周林木茂盛,林下荒草濃密,上下蔥蘢,豐腴無比,生氣十足。我把這次回鄉在村外林子裡拍攝的照片發給從小生長在城市裡的朋友看,他們竟對照片中的自然美景神往不已,嘆道:「有個農村老家真好!」然而,曾幾何時,我們村子外的樹林下全是光光的地皮,落葉被掃去燒飯,荒草被刮去漚肥,小樹被家畜啃光,觸目所見,人勤地光,水瘦山寒。

與村落周邊林木蒼翠的「養眼」景象相反,如今各村子的中心區卻是破敗破落的,一些院落荒蕪,一些房屋倒塌。村中心本來人密、房多而樹木稀少,如今新房子都建到村子周邊,老宅只剩殘垣斷壁、荒草蕪棵。這就是媒體常說的空心村現象。

以我家為例。我家住在一個深胡同裡,屬於我村「開村」最早的地區。明朝成化年間,開村始祖從山東(一說河北)遷居於此,第一塊落腳地很可能就是我家這片宅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這個胡同裡生活著六七十口人,早、午飯時間,胡同路兩邊被端著飯碗的鄰里蹲滿。如今這個胡同裡只剩五個常住居民,兩對老夫妻和我的母親。

而且現在胡同也不成其為胡同,房子、院牆拆的拆,塌的塌,連胡同輪廓也看不出來了。我家的院子,左側靠胡同,右、前、後三方住著四戶人家。如今,靠胡同的院牆剩一道痕跡,其他三方的四戶人家只剩四個院落廢墟。前方和右側廢墟上種植的南瓜秧和豆角秧,翻過院界,爬到我家;母親在我家院子裡種的爬蔓植物也毫不客氣,探頭探腦、不假思索地爬到鄰家的瓦礫堆上。植物們已經長混,全然分不出此疆彼界。

空心村的衰落景象,完全當得上「萬戶蕭索鬼唱歌」。以前我就這麼看,每次回鄉,心頭隱隱感到幾絲凄涼,可是在中歐住了一年多之後,我的看法完全改變了。這不是蕭索,這是大機遇!清末洋務派曾說當時中國遭遇到的是「兩千年未有的大變局」,在我看來空心村是中國遭遇的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這大變局正孕育著一個大機遇,一個使古老農耕的中原回復到前農耕時代林栖環境的大機遇,一個可以使中原人像中歐人一樣可以居住在綠窟黛海之中的大機遇。

未來一座村落就等於一片森林

此話怎麼講?你想,如今村子周邊已蔚然成林,如果再把空心村填滿樹木,村民的房子不就完全像中歐鄉下一樣,住房建在森林之中了嗎?中原農村的林栖環境各項指標,便可望中歐項背。一座村落就等於一片森林,中原的村落與農田交錯就等於中歐的森林與農田交錯。在中歐大地上旅行,很少看到人家,只看到一片片的黑森林,實際上每片森林裡都藏著住家。也可以說,每片森林裡都有一個或幾個村子。等到我們中原的空心村填滿了樹林,相鄰的村子由林木聯成一體,那也是每片森林裡都藏著一個或幾個村子。

當然,到那時,我相信中原的富裕程度與中歐相比可能還有很大差距,至於整個氣候環境,也許我們永遠趕不上中歐。中原地區,大陸性氣候,緯度低,蒸發量大;中歐地區,海洋性氣候,緯度高,蒸發量小。在中原,乾旱和風沙永遠不可能絕跡;在中歐,農田根本無須水利設施。此乃海陸大勢和地理緯度決定的,非人力所可奈何。

如此說來,似乎我們中原有「地理原罪」,可是如果從另一個方面看,中原則有「地理原福」。中原積溫高,適合農作生長;中歐積溫低,更適合草地養牛羊。農業比牧業對人口的承載力更大,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角度考察,中歐又永遠趕不上中原。(待續)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