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主政治新趨勢
作者: 桑 普

台灣舞台

更新於︰2012-10-06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編者按:香港議會大選揭曉,泛民議席雖然超過關鍵少數得二十七席。但資深的民主黨敗落,少了原有四成選票,激進民主派得票卻大幅增長。本文分析香港政治版圖變遷的趨勢,著重為溫和派把脈,望其反省圖治跟上潮流。


●香港立法會選舉,民主黨痛失
3 席,何俊仁(中)請辭主席。

九月九日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果揭曉。目前香港政治勢力主要有四大板塊:地下港共派(如民建聯、工聯會、隱形左派)、配合統戰派(如自由黨、新民黨)、軟民主派(又稱溫和民主派,包括民主黨、民協、公民黨部分成員)、硬民主派(又稱激進民主派,包括公民黨部分成員、人民力量、社民連等)。

泛民贏票數輸議席、六四比告終

選舉結果是:民主派(軟民主派和硬民主派)在五區直選中贏票數(得票率百分之五十六點一),輸議席(僅贏三十五席中十八席),結果比上屆差,僅可謂慘勝;另外僥倖贏取五個超級議席中三席(但得票率只有百分之五十點七三),以及傳統功能組別三十席中六席,共佔七十席中二十七席,結果雖比預期好,但仍無法突破分組點票束縛。

在港式比例代表單票制下,港共集團樁腳齊全,幕後統籌,知己知彼,圓滿配票,在香港島、九龍東、新界西三大分區,均可輸票數而贏議席。反觀泛民陣營樁腳殘缺,協調不足,無人統籌,難以配票,以致贏票數而輸議席,僅在九龍西、新界東兩區才能既贏票數也贏議席。有人說公民黨因不分隊而惹禍,但說實在,即使分隊,由於名星吸票效應加上缺乏樁腳配票,結果也很可能一樣只保一席,甚至可能有如民主黨的李永達和陳樹英般分隊後高票落選,如今切忌事後孔明,輸打贏要。

從這次選舉結果所反映的全港民意歸向來說,目前上述四大板塊的比例,大概是四:一:二:三。由此可見,民主派對建制派的所謂「六四黃金定律」,早已事過境遷,不復存在。總體來說,四大板塊之間互有衝突,而且各板塊內部也互相傾軋,其中硬民主派內部的爭鬥尤烈。無論如何,中共的統戰、分化戰略漸見成效,鐵票種票層出不窮,蠶食鯨吞、威逼利誘,社團樁腳多管齊下。如果「軟民主派」不求自省,痛改前非,「配合統戰派」只求私利,不問良知,那麼兩者均可能被擠壓而淪為中間派,最終剩下港共、騎牆、民主三派,形成大概四:二:四的格局。這正是香港民主運動的警鐘,不可不慎。

凸顯民主派內部的軟硬分野

這次立法會選舉有四種現象值得深思:

一、溫和民主派(軟民主派)的落敗:民主黨的五區直選總得票率(不論輸贏)只有百分之十三點六五,比上屆少近百分之七。民協只有百分之一點六九,相當於上屆約一半而已。民主黨只贏直選四席,民協掛零。換言之,在上屆支持「溫和民主派」的選民是當中,近四成離棄了他們,轉投其他黨派。筆者強調,這是不論輸贏的總得票率,因此跟分隊或配票失策完全無關。何以致此,倘非地區服務遜色,就是政改立場失信。民主黨在敗選後召開記者會表示,自己敗在前者,絕非後者。然而,這是很明顯的誤判。以人民力量和社民連為例,兩黨幾乎沒有地區樁腳或街坊服務,至於公民黨的地區工作也相當有限,但人民、公、社加起來何以有高達百分之二十八點六得票率?難道答案不是早已呼之欲出嗎?

二、激進民主派(硬民主派)的擴展:人民力量和社民連合計總得票率高達百分之十四點五九,接近上屆三倍,贏得直選四席。公民黨得票率也有輕微增長,達百分之十四點零八,贏得直選五席,更成為直選中民主派第一大黨。因反對政改妥協而脫離民主黨的新民主同盟也得一席。宏觀而言,反對政改妥協的激進民主派占了民主派直選十八席中的十三席,亦即穩占泛民主派議員中近七成,一躍成為民主派內的主流力量,如能緊密合作,團結溫和人士,深耕公民社會,靈活結合議會內外抗爭,當能接好民主棒,守護好香港核心價值。

三、超級區議會功能組別的「曲徑依賴」:由民選區議員提名和參選,並由全港不屬於任何傳統功能組別選民選舉的五個全港性超級議席,這次雖由溫和民主派險勝,但總體選舉失利的民主黨和民協,將會更珍惜這得來不易的三席。一因每人得票數目龐大,請神容易送神難,此一功能組別可能千秋萬代,甚至可能在溫和民主派的支持下逐漸擴張,導致「曲徑依賴」。二因兩黨政治明星和大佬大可離開拆隊、配票的地區直選「泥沼」,投入超級議席擂臺的「溫柔鄉」,藉此排除地區樁腳殘缺、區議員不足的激進民主派,進而以「民主派」為招牌,跟港共集團交鋒較量,讓激進民主派的選民含淚相助,自己坐享其成。這種針對「曲徑依賴」的憂慮,不因溫和民主派贏得三席而消減,反而繼續存在,未有盡期。

四、建制內部「執位」和港共抬頭「受限」:所謂建制派,其實包含地下港共派(如民建聯、工聯會、獨立地下黨員),以及配合統戰派(如自由黨、新民黨、經濟動力等)兩大陣營。據粗略統計,前者約佔二十八席,後者約占十五席(而其中所謂傳統「唐營」人士約佔十席左右)。可幸的是,中共一方面未能成功染指過半數直選議席,另一方面必須在支配港共集團以外,繼續以威逼利誘方式耗費人力物力來統戰「配合統戰派」,尤其是針對那些「口和心不和」的「唐營」核心人士(最近被港人戲稱為「地產黨」),以免在需要過半數在席議員贊成的重大法案表決時「跑票」。在一般情況下,中共操作這套統戰機器的難度不高,但到了緊要關頭,「配合統戰派」尤其是「唐營」人士,卻可以提高叫價,迫使中共盡力滿足。舉例來說,一旦二十三條立法重新啟動,中共如何確保不會有其中八人「跑票造反」,就可能要先費一番大功夫了。

在上述四種現象中,「軟民主派」的落敗和「硬民主派」的擴展,最受注目。其中最關鍵的是:究竟在「軟民主派」和「硬民主派」之間,應如何判斷兩派爭論的是非曲直?

軟民派不思反省可能泡沫化

「軟民主派」和「硬民主派」之間的爭論焦點,不外是兩年前五區公投、政改方案的論戰。不清楚的讀者,只要翻閱人民力量的《偽民主派賣港實錄》,再查看民主黨選前《全線告急動員大會》的文宣資料,即可知雙方爭論的重點。依筆者所見,民主黨和民協的「告急牌」不起作用,因為民意已決,難被煽情逆轉。地方樁腳早已發功,新票源實難強求。繼續宣揚自己二三十年前的豐功偉績,猶如老朽者憶述陳年往事,但無法說服選民為何還要投票給你們。選民最關心的是,四年以來,「軟民主派」做了些什麼?正如《實錄》所說,拉布、彈劾、總辭、變相公投、不信任動議,通通不做,然後說句「我們盡了力投下反對票,但議席不夠多,沒辦法,今天是民主最黑暗的一天!」不可笑嗎?

這不是和平、理性、非暴力與否的問題,因為目前無人不如此,反而是消極、妄想、自私與否的問題。「軟民主派」的落敗,不代表談判路線的失敗,只代表拋棄原則的秘密談判路線失敗;不代表妥協就是萬惡,只代表毫無自身實力基礎的妥協等同甘願受騙。畢竟,「軟民主派」又可以有什麼能力拿出什麼籌碼來跟狡猾善變的中共談判交換呢?「開位必爭」被美化為「寸土必爭」,「誤入歧途」被包裝成「路徑依賴」,「攝位」被說成「溝淡」,然後還要拋出一堆專業術語和中外史料出來比附援引一番,但論理漏洞百出,完全無視香港現實和自身缺點,有錯總是別人的錯。

長此下去,「軟民主派」跟「硬民主派」只會漸行漸遠。有的為了榮華富貴,有如馮煒光,可能加入「配合統戰派」。有的覺悟前非,有如范國威,可能加入「硬民主派」。選舉結束後,更有許多原本支持「軟民主派」人士和專家學者,深感中共毫無跟民主派妥協的誠意,考慮轉投「硬民主派」,有意跟中共抗爭到底。可惜,何俊仁、劉慧卿、張文光、李永達、楊森等民主黨領導人物,在選舉失敗後一周,要不是不願受訪,就是堅持秘密談判妥協沒錯,還說很慶幸尚有「三分之一民主派選民」沒有離棄他們。嗚呼!如果「軟民主派」還是依然故我,顧影自憐,不思改善,「軟民主派」可能迅速泡沫化,情勢相當危急。

民主黨越走越軟,就越走越偏

當民主黨批評蕭若元家屬在國內做生意、人民力量接受杜玉鳳捐款等於「投共」的時候,又怎能反駁人民力量針對民主黨「跟中聯辦密室談判」等於「投共」的指控?如果跟國內有生意來往,或者接受中共統戰對象捐款,就可以捕風捉影地跟「共諜」劃上等號,那麼民主黨、民協成員又有無類似情形?「跟中聯辦密室談判」又為何不是涉嫌「投共」?自己瓜田納履,指責別人李下整冠,不慚愧嗎?如說民主政制問題跟中央有關,就可走進中聯辦秘密談判,先例一開,不可怕嗎?

當民主黨批評人民力量「分化泛民比共產黨更成功」的時候,又有無深究當年「分化泛民」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呢?擺出政改方案三項原則「缺一不可」然後「一個都攞」,震驚政壇的是誰?只顧民主黨內部意見,不顧民主派其他政黨強烈反對的又是誰?沒有這番胡鬧,民主派會分裂成現在這個樣子嗎?

民主黨揶揄人民力量是「宇宙唯一民主派」,但即使真的正確地指出了對手粗魯野蠻,出盡口術,但也絕不能因而證明自己理性持平,擁抱正義。由始至終,問題的重點只不過是:民主黨本身還要不要做一個稱職的「民主派」?何需轉移焦點,混淆視聽?本來所謂「和而不同、忍辱負重」被拋到九霄雲外,顯得魯莽喧囂,公然失態,何必呢?

民主黨大佬楊森說過:「如果民主黨僅餘兩席,是否代表香港人已不支持這種走理性、務實、負政治責任路線的政黨?將來的政黨會否只愈走愈窄、愈走愈激進?對香港發展有何好處?」時至今日,筆者依然不明白為何秘密談判就是理性?「缺一不可」變成「一個都攞」就是務實,但卻從來不坦承自己拋誠棄信在先?擱置普選路線圖、不廢功能組別、不廢分組點票、不廢公司法人票、超級功組誤入歧途,就是負政治責任?如此越走越軟,越走越偏,對香港民主發展真的有好處嗎?

民主黨過分強調妥協害怕革命

民主黨大佬張文光寫道:「溫家寶不是影帝,而是孤獨的總理」;「中國的既得利益集團,已是盤根錯節,連溫家寶的妻兒也不能倖免」。好一句「孤獨」,把他在中共專制集團內部分工擔崗演出的「白無常」角色,完全抹殺否定。好一個「倖免」,恰到好處地把「加害人」包裝成「被害人」,好像溫家寶的妻兒心不甘情不願被陷害似的,只差還沒幫他們喊冤叫屈而已。如此感性,如此務虛,如此不負責任,如此假大空,還不叫人氣憤嗎?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兩年前更早已撰文,標籤「街頭抗爭」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性群眾運動」,聲稱「無論是暴力的、半暴力的或和平的,縱使迅速帶來權力的徹底改變,但能否有效重建理想的新秩序和制度,卻是另一回事」,同時「揭露」其兩大特質,包括「群眾運動雖以非暴力方式開展,但策動者會進一步以不合作、公民抗命或阻礙社會秩序來向政府施壓,這令政府需以執法手段再施加武力應對,從而變成武力解決的結局,包括武力的驅散、逮捕、檢控和判刑入獄等」,以及「運動者在群眾情緒高漲之際,自然要求一步達到目標,一夜間促成權力關係改變和權力轉移的格局,這將使當權者與運動者難有對話、妥協的空間,雙方關係墜入一個爭取我勝你敗的博奕格局中。所以革命性(包括以非暴力)的群眾運動,便會變成一個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壯情景,而當權者很多時亦感到無後退之路,只有垂死反抗、背水一戰。」

消極妄想自私三疾不除必將沉淪

如此看來,他又憑什麼走去聲援「反國民教育」而在特區政府總部門前和平、理性、非暴力靜坐絕食抗爭的學生?他不是應該走去勸籲那些「垂死反抗、背水一戰」的學生趕快離開現場,以免被武力清場嗎?難道他不覺得無法自圓其說嗎?他怎麼不對學生說出他那句經典名言:「在香港這個圍城偏安格局中,大部分香港市民均傾向於一種安逸性和無力感,覺得除非把持大局的北京政府最終願意和接受改變,否則怎樣衝擊本地的特區政府亦無濟於事」?既然他宣告了「圍城偏安」,還說要「向霸權宣戰」,不可笑嗎?既然他承認了自己當年跑到中聯辦談判不太妥當,他又說日後可以選擇在政府總部、立法會等場地談判,不是換湯不換藥嗎?他又承認可以搞民間票站「公投」通過後,他日後才會投票贊同政府推出的政改方案,但這樣一來,中共還會跟他談下去嗎?醒醒吧!

民主黨、人民力量,以至其他政黨一時的選舉得失,在筆者眼中,實屬其次。筆者最關心的是,支持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核心價值的政治勢力,是否能不斷在中共一黨專政摧毀一國兩制的困境下,奮發圖強,突破枷鎖,免受統戰,深耕公民社會,挑戰黨國霸權。

在這中間,每個政黨固然有它自身的問題,但其中尤以民主黨在這兩年來的表現,最讓筆者搖頭歎息。民主黨多年來訕笑民協在六四後「會見魯平」、「又傾又砌」,如今回想起來,真是五十步笑百步。民主黨有三大頑疾:消極、妄想、自私。三疾不除,恐將繼續沉淪,退出歷史舞臺。今年立法會選舉結果,印證了民心向背,立此存照,盼喚深思。

(桑普:香港政治評論人。九月十七日)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